金融公司监管收紧 金融类壳公司交易抢手

原创
沃保网
洪婉波
2019-05-09 18:51:41
100
对金融企业工商登记的监管加强,意外给了空壳公司可趁之机。空壳交易近年来风风火火,甚至随着监管趋严步入了“黄金期”。

工商注册“紧箍咒”监管仍在进一步趋严

除了下发一系列行业政策,规范金融活动、稳定金融秩序、打击违法金融行为、树立行业规范体系,监管还一步步设置了准入机制,为有市场风险的金融行为“打预防针”。

目前,金融监管“准入机制”进一步收紧,对所有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含金融、金服、基金等禁用词的企业“下手”,从工商登记环节给金融公司戴上“紧箍咒”。

据了解,政策脚步早在2016年就已经逼紧。2016年4月,财新网消息称,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在整治期内,全国各省市将暂停登记注册在名称、经营范围中含有金融相关字样的企业。

2017年,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紧急发文,要求全国各省暂停批设互联网小贷牌照;同年,深圳地区暂停私募基金机构的工商注册登记。

2017年11月,厦门金融办表示,在互联网金融清理整治期间,暂缓对名称或经营范围含“网贷”“网络借贷”“P2P”等字样的企业进行注册登记等工商登记事项。

2018年,杭州、宁波等地区停止注册资产管理类公司;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全面暂停私募基金机构的工商注册登记。

2019年4月,厦门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下发文件,要求非金融机构、不从事金融活动的企业,在注册名称和经营范围中原则上不得使用“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与金融相关的字样。

与此同时,随着打击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助贷及民间借贷机构摸底等一次次全面排查,全国各地的企业注册名称和经营范围也一次次重申“禁令”,或者新增限制。

金融类壳公司

空壳生意进入“黄金期” 中介公司大肆囤货

金融、类金融公司的注册收紧,还催生了空壳公司交易。各地金融企业工商登记受限,给空壳公司的生意兴旺添了一把助力。

据了解,不少卖空壳团队长期提前注册金融、类金融公司,持续“养壳”,将“壳子”装扮一番后瞄准时机出售。同时,卖空壳团队还会持续“收空壳”,再进行经营范围的扩展、字号变更等等,包装一番后再进行出售。

而那些急于进入市场、自身资质不够、受困于“地方性门槛”或行业门槛的空壳买家们,也期望用“空壳计”摆脱工商注册的“紧箍咒”,以“登堂入室”,快速进入市场。

空壳公司往往有意识地“囤货”,养壳,等待壳子升值。因为刚刚停批的空壳公司价格不会很贵,等到时间一长,后期市场一缺货,价格还会再涨一波。

 

展开阅读全文
0
免费获取优质保险方案,
同样保障,
每年最高省30%
全站导航
推荐 保险头条 保险问答 计划书 险种测评 金融 保险产品 关于沃保
买保险
保险问吧 业界要闻
卖保险
保险资讯
沃保专区
金融知识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