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最高省30%
大部分小微企业在网上都有交易流水记录,小到二维码收付款,大到网店的交易,事实上每一笔交易流水都为数字金融科技“沉淀”了大量“信用资源”——企业商品交易量直接反映资金需求和经营风险,无须企业再进行不动产或股权质押。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22379亿元,同比增长15.3%,这些数据都可成为小微企业获得快捷融资的“信用凭证”。
按照传统的信贷风控理念,往往在放贷前将所有人都做消极预设,然后通过各类资信凭证来挑选出符合借贷条件的对象。在数字金融科技平台的理念里,所有人都有获取借贷资格,而大数据会进行判断,并将消极对象置于借贷范围之外。
不同于大型企业,小微企业可供质押物少,风险高,银行需要准备的风险备付金就高,从而造成小微企业借贷成本高。银行在不确定情况下,只能通过提高放款利率来规避坏账风险。
在金融领域的贷款审核过程中,诸如财务报表、抵押物等标准信息属于“硬性信息”,而诸如网店交易流水、交易主体间的资金关系等非标准信息属于“软性信息”,在传统金融行业,当前缺乏的正是搜集和处理“软性信息”的能力。
当前传统银行业在处理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时,程式化地套用为大中型企业办理贷款的标准—主要通过“硬性信息”来判断风险,从而影响了放贷时效。
各级政府部门掌握有大量小微企业的“软性信息”,在数字金融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有关部门有必要考虑向银行业开放相关数据资源,从根源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立法机构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政府部门开放政务数据提供制度性支持与保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盘活“沉睡”的数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