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鲜活的生命逝去再次引发人们对“过劳死”的关注:25岁的普华永道女员工潘洁的离去让人唏嘘不已,其生前发的微博“我想睡觉”,“各个都说,别干了”等,更是惹来众多关于“工作与身体”的热议。
事实上,近来众多关于“过劳死”的消息,在诱发职场人士重新思考人生的同时,也再次让众多白领关注“过劳死”的种种症状。近来众多关于“过劳死”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关注。媒体发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参与调查者担心过“过劳死”的悲剧会降临到自己身上。19日去世的复旦抗癌女教师于娟也刚刚过完33岁生日,她“活着就是王道”的生命感悟,让不少严重透支健康的白领开始重新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六成人“被工作狂”
“忙到天昏地暗”、“我要睡觉”……潘洁微博里表达的疲惫与无奈让众多职场人士感同身受。
4月18日至4月22日,“你恐惧过劳死”的调查一经推出,就得到广大网友的踊跃投票,在参与调查的近两千人中,以20-50岁的中青年居多,大多来自文化教育、IT、通讯、制造业和商业等行业。
本次调查中,有近五成网友表示自己“经常加班、熬夜”,近三成的网友“偶尔加班、熬夜”。而“经常加班、熬夜”带来的后果则是参与调查的人中多数人都已经开始出现“过劳死”的早期信号,其中,出现记忆力减退的人最多,占调查人数的近两成,其次出现较多的症状依次为“睡眠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感到不解乏”、“情绪容易失控”等。
谈到“经常加班、熬夜”的原因,多数人表现出了无奈。其中,近七成网友表示自己“并不是工作狂,但是工作量太大,不得不加班”,两成多的网友表示“已经算是准工作狂,每天要工作10小时”,只有不到一成的网友表示为主动自愿加班,“算是工作狂”。
“过劳死”并非累死的
相较于以往对“过劳死”的一笑而过,在案例频现的今天,很多人对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的“过劳死”产生了恐惧。
本次调查中,参与调查的网友中,表示从未担心过自己会出现“过劳死”的人仅占三成,其余近七成的受调查者表示“经常担心”或“偶尔担心”自己也会出现“过劳死”的情况。
对此,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马长生表示,“过劳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其中“过劳死”有很大一部分表现在心脏病上,但又不完全是心脏病,其他诸如肿瘤、脑卒中等也会有“过劳死”的表现。
不过,并非所有劳累的人群都需要时刻担心自己是否会出现“过劳死”。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刘兆秋表示,“过劳死”,从字面理解就是由于过度劳累导致的猝死或机体免疫力低下染病不治而亡,它不是临床医学病名,而是属于社会医学范畴。解放军总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主任曾强也强调,出现“过劳死”的人必然是具备其他基础病的或有潜在的基础病。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孙阳也强调,包括此前华为“过劳死”员工在内的一系列“过劳死”案例中的主角无一例外,皆是有病理基础的,只是有的可能并不自知。
据孙阳介绍,“过劳”只是一个诱因,大部分“过劳死”的人并非因“累”而死。她强调,如肝、肾、心脏等脏器出现功能紊乱的人和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人群特别容易因为过度劳累而死。
有病拖延不治是诱因
刘兆秋指出,从流行病学角度看,“过劳死”发病年龄处于中青年组,这个年龄段正是事业的初期创业阶段或取得一定业绩要求更大发展的时候,这时往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精力来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目标。于是要工作还是要身体往往成为两难的选择。
在本次调查中,仍有近两成的网友表示,尽管历经一次次的“过劳死”案例,但是“现阶段工作是第一的,身体算什么”,或是认为“钱和身体无法兼得,必须要牺牲一个”。不过,也有近五成人表示“以后会选择好好对待身体,看淡名利”。
的确,忙碌的工作让人身心疲惫,于是工作劳累的人有了借口不去好好吃饭、不去好好锻炼……而这些不好的生活方式反倒更加容易催生“过劳死”。
曾强即表示,“过劳死”说是意外,其实也不是意外。说是意外,因为可能是出现了脑血管意外或是心脏意外等情况,但同时,更是因为个人平时对健康维护得不够。
马长生也表示,患了心脏病并不可怕,但是患了心脏病还过度劳累那就是很可怕的事情了。只要重视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过劳并不可怕,劳累人群更应重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远离“过劳死”。
除了平时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外,定期检查身体也是让劳累人群远离“过劳死”的法宝之一。曾强表示,定期体检可以让职场人士发现自己是否存在或潜在一些基础疾病,以免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过度劳累出现意外。
事实上,此次潘洁去世引发争议的一点还包括其真正死因的争论。其工作单位——普华永道认为潘洁是死于“脑膜炎”,即潘洁出现了疾病而拖延不治导致了最终的死亡。
马长生表示,即使有病,也拖着不去治疗是个大忌。他表示,在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后,一定要及时治疗,因为有时哪怕提前一天治疗,也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
相关: “七成人担忧过劳死”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七成人担忧过劳死”首先就是个医学问题。正如有专家所说,“过劳”只是一个诱因,大部分“过劳死”的人并非直接因“累”而死。那些肝、肾、心脏等脏器出现功能紊乱的人和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人群容易因为过度劳累而死。有资料表明,直接促成“过劳死”的五种疾病依次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
从医疗的角度来看,这些疾病在大多数时候,往往表现不出多少症状,容易令人们掉以轻心。可一旦发病,就异常凶险,有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夺去一个人的宝贵生命。比如,主动脉瘤一旦破裂,在数分钟内就可以令人体出现大出血死亡。由此而言,在一些时候,出现了这样类似的“过劳死”事故,将主要责任完全推卸给雇主,认为是他们要求加班而害死人,这种指责恐怕并非足够客观。当然,作为雇主,的确也应该学会善待自己的员工。这种“善待”体现在,一是人性化管理,不要给劳动者们下达过重的工作量,不要用无休止的加班令他们身心健康透支。二是要舍得在员工的健康上进行适当的投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医疗待遇。富士康员工多连跳事故发生后,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正视到这一问题,开始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但更多的企业,却尚处于观望状态。
除此之外,这有可能还是一个关乎社会压力的问题。没有谁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与生命,但为什么很多人就摆脱不了那种“拿命加班换钱”的生活?生活压力太大有可能是个主要原因。最严重的问题或许不是加班,而是无形压力。过大的压力,有可能导致一个人在休息时间也无法彻底放松心情。巨大的压力往往来源于生存,变态的房价,高昂的医疗费用,不完善的社会养老、失业保障体系等这些社会现实,这是大多数普通人必须得面对的生活现状。
在一个保障体系完善的国家,一个人即使失业了,他也不会太惊慌,可以领到国家失业救济金,至少能管温饱。但在我们当下社会,对多数人而言,一旦你失业了,失去了稳定的收入,在这个房价猛于虎的年代,买房租房都负担沉重的今天,有可能马上就在城市失去立足之地。所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爱”自己的身体健康,而是缺乏“爱”的能力,环境与相关制度还未为大多数人提供足够的保护。
大多数人健康透支,“过劳死”成为一种社会病态,这的确是一个很严峻的社会问题。我认为,只有在社会保障体系上发力,转变我们(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过于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劳动者权益得到足够有效的法律保障,这种“七成人担忧过劳死”的现状才能够在根本上得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