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重疾险的六部曲:重疾想要顺利理赔要注意这6个要点!

沃保整理
2019-10-23 17:44:30
100
前段时间,一个年轻的朋友几经辗转找到了小编,问我是否有好的返还型重疾险推荐,她好买给父母,尽尽做女儿的孝心。终老年人买重疾险,还是返还型,很显然她并不了解保险 。

一、谁该买重疾险?

作为中国人身保险业的第一套重疾发生率全面资料,中国保监会在2013年11月就发布过《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从该表显示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保监所规定的25种重疾,及其中最常见的6种重疾的发生概率,从40岁之后就呈连续增长的态势。由此可见,如果年龄超过40岁,重疾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在此时购买重疾险的话,保费较贵,保额与保费的倍数就不是很高,无法形成有力杠杆,所以就不是太合适。

现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重大疾病年轻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以甲状腺癌为例:

2010年北京市的调查数据显示,与2001年相比,10年间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增加了200%以上,且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原本是5、60岁的高发年龄,近几年却在20几岁、30几岁的年轻人中间出现,尤其是女性更多。

所以,不管是新生儿,还是2、30岁的年轻人,都非常适合购买重疾险。在身体状况相对好的年纪,为自己或孩子购买一份可靠保障,应对可能降临的重疾危险,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非要说哪个人群对重疾险完全免疫,那应该是轻易就可以拿出百八十万治病的富人了,剩下的我们,都不能跟它撇清关系。

而对于重疾险适用人群,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家庭里的经济支柱了。顶梁柱倒了,诊疗支出是一方面,家庭经济来源也将断流,所以这类人也算是重疾险刚需了。另外,在经济能力可以承担的范围内,保额应该买的尽量多一些,这样获得的保障也更扎实!

所以大家可以确定,除了中老年人之外,人人适合重疾险,家庭经济支柱优先考虑!

二、谁能说清轻、中、重症都该注意些什么?

1、重症:

关于重症,简单明了,毕竟重疾险的核心就是保障重大疾病嘛!包括癌症在内的,大家所熟知的重大疾病都在保障范围内。其中被保监定义的高发重疾有: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等。

保监会所定义的重疾一共有25种。您在市面上看到的保险产品,他们的保障范围可能各式各样,但不管是50种重疾还是100种重疾,以上25种一定是包含在内的。这是保监会的硬性规定,任何重疾险产品必须具备。另外,这25种疾病的发生率,已经占据了所有重大疾病发生率的90%以上,可以说基本涵盖了我们所知道的所有重大疾病种类。

说到这,我要再次反对网上很多人所说的“买保险就是买保额”这句话,正如大家在图中看到的各大重疾诊疗费用,过高的保额并不能够完全贴合现实需求,而是否应该追求理赔款结余,那还得看保障责任这个根本条件。

2、中症:

中症在重疾险当中,是一种较新的概念。中症的赔付比例往往比轻症高,比较典型的是重疾保额的50%。很多人认为中症概念是重疾险诸多“鸡肋”之一,但实际上,因为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医学定义,所以在一家保险公司定义为轻症责任的情况,到了另一家公司可能就变成中症责任了。把轻症移到中症,赔付比例会提高,这对消费者来说其实是好事。

同时,中症概念也把不能定义为重疾的病情有效覆盖了,被保人因此能够拿到更高的保额,对自己的医疗费用,有更强的支撑作用。

中症概念是重疾险的重大补充和完善,在整体保费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有中症概念的产品自然也更有优势,值得您保持关注!

3、轻症:

轻症并不是俗称的“小病”,而是罹患重疾之前的症状表现。这种典型的例子就是原位癌。轻症如能及早发现并进行治疗,费用是相对低廉的,且治愈率相当高。判断轻症责任的优劣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入手:

(1)保障范围。这里的核心在于高发轻症是否在保障范围内;

(2)赔付比例。这个很简单,在保障范围确定的前提下,去追求更高性价比吧!

(3)赔付次数。当然是赔付次数越多越好,但也要关注赔付次数造成的保费变化。当然,因为多次罹患轻症的概率并不高,所以整体价格也不应该比单次赔付的产品贵太多的。

确定了保障责任,接下来就要研究一下,很多人都关注的轻症豁免了。轻症豁免属于保费豁免的概念范畴。附加之后,保费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同时它的优点是,一旦发生了保险合同定义的轻症风险后,余下的保费就不必再交了,而保单却继续有效,保单责任,比如重症责任,也继续存在。举个例子:

小A在购买重疾险时选择了10年缴费期,年缴5000元的选项。当他交满2年之后,发生了轻症责任并获得赔付,那这就意味着小A之后8年的保费,也就是4万块,就不用再交了!这就是轻症豁免。以此类推,如果缴费期是20年,同样保额下年交费变成了3000元。假设同样是在2年后获得赔付,那么后面18年的保费就不用再交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强烈建议,大家要尽量延长缴费期限的原因之一了。

如果确定要追求高杠杆的话,轻症豁免可以不考虑。但如果想以最稳妥的方式购买重疾险,那还是要带上这家伙。

友邦全佑倍呵护珍藏版

三、重点中的重点:如何一步步的选择你该买的重疾险

第一步:保障范围

之前说过,现在市场上的主流产品都覆盖了99%以上的重疾发生率,都是覆盖至少100种重疾险,100种和110种的区别,有时只是把一种重疾拆成两种重疾的文字游戏而已。所以,只要有超过100种以上的重疾覆盖,就基本不用太在意不同产品之间的数量差异了。

第二步:消费型还是返还型

正像开篇那位女生的想法,很多人会被满期金返还这件事所吸引:“返还型至少没把钱扔进水里吧?而消费型有可能真的亏了啊!”但实际上,两者的年缴保费差异是很大的,返还型实际上只是用了一部分钱来做您的实际保障,另一部分则是帮您理财了。如果您预算足够,买返还型也无可厚非。判断是否值得购买的标准是,相比消费型重疾险,多交保费的投资收益(看看通胀,返还型可跑不过它)是否达到了您的投资预期?但如果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按照咱们之前所说的足额保障原则,那一定是要选消费型了。

第三步:保障期限的选择

直接举例:

小A是一名30岁左右的男性,已经组建了家庭。其负担了家里70%的收入来源,但因为工作年限不长,他的预算并不充足。那对小A来说,到底是选择定期重疾还是终身重疾呢?我的建议当然是定期,因为在同样预算的情况下,如果定期的保额能够买到50万,终身的保额可能只有10万左右。在如今社会,不要说是身处北上广深的小A,就是在二三线城市生活的人,也会觉得保额不足。而且,大部分人也不会每年拿出一两万的保费,来负担50万的终身重疾保额。

不过说到这,我也要补一句:以当下的消费水平来看,定期重疾购买50万的保额甚至都未必足够,如果有经济能力,100万的保额是更能体现出定期重疾的价值了。

另外是身故责任的选择。目前主流的三种赔付方式是:返还所交保费、返还现金价值、返还重疾保额。让他们能够继续维持高质量的生活。而返还保费和现金价值的金额是不会很大,起不到应有作用。所以我认为,因为身故责任是给家人留有一笔资产,如果只是返还保费或者返还现金价值,就不在考量范围内了。

如此,我们并不建议购买终身重疾,因为终身型重疾险的价格巨贵,并不符合我们的保险理念。更何况就算您想给后代留有一笔资产,也可以用购买定期重疾+定寿的组合方式解决,且效果更好、价格更低。

那具体到定期重疾险的范畴,是选一年期的还是长期的呢?

年轻时购买一年期重疾险,会觉得保费低、负担轻。但这类产品并没有长期承诺,当您到了40岁,身体状况开始下滑时,如果所购买的一年期产品停售,那您就很有可能失去了购买其他重疾险产品的机会。就算您还可以购买其他产品,也要经历一定的等待期,这段时间就等于是在“裸奔”了,是比较危险的。就算这一切您都平稳渡过了,但到那时要交的保费也会高很多,对您来说并不划算。所以,我们不建议购买一年期的重疾险。

相较于买到70岁的定期重疾,倒不如买到60岁就可以了。因为60岁之后大家都接近退休,经济条件处在较好的水平上,50万保额可能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再加上社保、退休金的覆盖,以及儿女早已成人,也未必会因为罹患重疾给家庭造成那么大的压力了。所以,买到60岁既可以减少预算,也能做到更高的保额。

第四步:单倍还是多倍?

结合目前医疗科技的发展趋势,我认为未来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治愈率会持续走高,随之而来,复发、转移的概率也会加大。甚至具体到发生率上,与之前的预估有所改变也是很有可能的。如此一来,多次保障就显得更为举足轻重。如果让我选,个人认为多倍产品具有很大价值。如果大家也认可这个观点,那接下来咱们就看看:

在多次赔付下,分组情况的选择

重疾是否分组、分组是否合理,对您的购买选择将产生很大影响。一旦分组,一种类型的疾病,就只能赔付一次。而不分组,就是指在保险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同类疾病多次发生都会获得赔付。市场上产品分组情况不尽相同,一般认为的最优分组,是癌症独立一组。

但我认为,分组的多倍重疾产品,是有悖于之前提到的医疗发展趋势的,因此我并不推荐分组产品。相较而言,不分组的多倍产品是更好的选择,即使保费略高,但仍有其实际价值。当然,对于多次赔付重疾险,也不是说赔付次数越多就越好。高发重疾的复发、转移次数,基本在2到3次之间,如果因为赔付了5次、6次产品价格就高很多的话,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您已经购买了单次赔付产品也不必担心,您还可以通过附加险的方式来补充保障功能。现在市面上的多次赔付附加险主要以癌症多倍产品居多。

既然选了多次赔付的产品,那就要留意其中的时间间隔了

在多次赔付之间,存在着等待期。通常情况下,等待期180天的产品比较多,当然也有90天和一年的。很显然,时间间隔越短,实用性也就越高。如果间隔期过长,就有可能无法达到多次赔付的应有效果了。

第五步:轻症责任

轻症选择有几个核心指标,与重疾也有些相似。

首先是赔付金额。这个道理和重疾是一样的,在此不必多言了;

另外是赔付比例。轻症的赔付比例是重疾的20%、30%还是40%呢?这就考验保险公司的诚意了;

还有赔付次数。在保费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自然也是选择多次的。科技不断进步,治好的可能性更大。同时,因为有更多人治好,那复发率也会跟着水涨船高。我认为很多保险公司在做产品压力测试时,都没有充分考虑医疗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现在购买多次赔付产品可能是最佳时机;

接着是缴费期选择。选择保险公司提供的最长缴费期。买重疾险的核心是为自己提供足够的保障额度,在此前提下,更长的缴费期会让每年的缴费额度相对固定,减少预算压力,同样预算下,也能满足更高的保障需求。

第六步:附加服务

附加服务是重疾险最大的“鸡肋”?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先不说大家都熟悉的重疾绿通,就以几个我们惯常认为并不重要的服务来举例说明:

例子一:现在部分产品都包含质子重离子治疗这项附加服务。因为适应症比较窄,这个功能或许被市场一定程度的夸大了。但说到底,这个治疗的成本还是非常高的。所以,此类治疗能够提供足够的资源,来覆盖高昂的费用,就依然存在很高的价值!

例子二:很多朋友也许听说过MDT多学科会诊这项服务。如被保人不幸罹患癌症,该服务可以让脑科、心血管等多学科的专家共同会诊,更全面、更深入的判断病情。这当然也是非常好的服务了。

例子三:出国诊疗。实际上,目前中国的癌症治疗医院,其技术能力与美国等医疗技术更先进的国家还是有所差距的。像美国MD Anderson这样的顶级癌症治疗医院,就有很多中国富人去那里自费治疗。重疾险产品如能附加海外诊疗服务,其实是非常有帮助的。就算您可以轻易拿出100万的诊疗费用,但有人能帮您安排好整个治疗行程,不是更好嘛!

所以,当重疾险的价格只差2%~3%时,是不是比比服务才能看出哪个更有价值,哪个更适合您呢?

五、重疾险理赔真的很难吗?

从我了解到的数据来看,部分险企2018年的重疾案件拒付件,占比在11%到13%左右,确实不低!但这里指的可是包含了以上所提及的不实告知,尤其是包含了大量的等待期出险,而造成的拒赔的。

所以,想要顺利理赔,了解清楚条款是关键!比如重疾险的赔付条件以及重疾险的理赔要点:

1、及时报案。保险事故发生后,要通过电话、传真等形式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并提出给付保险金申请。这一点属于不太重要或一般重要,对报案财产保险公司要求比较严格,人身险公司很少因没有及时报案,要客户承担什么责任的。

2、了解定点医院。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前往保险公司指定的定点医院。大多数保险公司的条款中已经放开到公立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也就是县区级以上医院。若因特殊原因不能到合同约定的定点医院,需及时知会保险公司,并得到保险公司的同意,因不符合定点医院要求而拒赔在法律上已经明确是支持的。这一点,是比较重要的。

3、诊治项目和药品。在医疗机构发生各项费用,除收据原件外,还要保存好所有费用的明细,病理报告等,保险公司在办理理赔时,通常需要审核费用明细以确定是否属于保险责任或用药范围。如果是早期投保的小医疗险种比如“保障金额不大的一般住院医疗或意外医疗”通常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需符合当地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规定,并且被明确要求,必须在住院期间,由所住医院内产生。这一点还是比较重要的。

4、准备和保存好医院出具的材料。医院内材料除上条说的收据、费用明细之外,还要在医院复印病历,最少也要提供诊断书和请医生写个简版的病历,又叫出院小结或出院记录。这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因为这涉及到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材料不齐全保险公司可能不受理,也不计算审核结算时效。保险公司很看重受理以后的及时结算,但不受理,保险公司就不着急了。

5、关注索赔时效。保险索赔,必须在索赔时效内提出。超过时效,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不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不提供必要单证,视为放弃权利。健康险一般索赔时效为2年。索赔时效是从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算起。

6、病史。这个其实是最重要的。理赔审核首先会看病历中,医生记载的发病时间和既往的其他病史,如果是发生在投保以前或者等待期,在赔付方面可能就会有问题了。

另外我还要补充一点,您购买重疾险之后,如有任何相关情况发生,一定要及时与保险公司沟通。从我以上所讲内容,您也不难看出保险公司是愿意给您赔付的,一旦发生潜在的理赔情况,即使您没有确诊或做手术,也完全可以联络保险公司,从他们那里获得诊疗医院、需备材料等方面的相关提示或建议,帮助您顺利获得理赔。

最后

以上内容,是根据我之前的音频课程精华内容综编而来,虽然还是这么长。希望我的长篇大论能够一站式解决你所有有关重疾险购买的难题。如仍有不明,欢迎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1
免费获取优质保险方案,
同样保障,
每年最高省30%
全站导航
推荐 保险头条 保险问答 计划书 险种测评 金融 保险产品 关于沃保
买保险
保险问吧 业界要闻
卖保险
保险资讯
沃保专区
金融知识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