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保监会偿二代项目负责人赵宇龙表示,“自偿二代2015年发布以来,经一年试运行期和半年的正式运行,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进步都非常大。不过,在偿二代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公司的董事会在设立风险管理目标尤其是SARMRA(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评估上存在误区。风险管理的提升需遵循客观规律,每家公司的情况不一,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安排3—5年战略规划,不要追求一蹴而就。”
对此,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张立钧称,“现阶段,保险业风险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保险公司和监管需在不断摸索中进步,需不断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预计至少4-5年才能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因此应做好整体规划和时间来安排,打消1-2年内完成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念头。”
SARMRA得分预计有所提升
偿二代的积极效应正在显现。
《报告》显示,随着保险公司按偿二代要求逐步建设风险管理体系,2016年SARMRA的评估得分预计出现一定提升,行业的自评结果有望达到78分,但预计在监管复评之后,这一结果可能会下调5分左右。
此前不久,保监会已经下发《保监会关于开展 2016年度SARMRA 监管评估有关事项的通知》,按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11号: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11号规则》等规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SARMRA评估,具体内容包括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基础与环境、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工具、保险风险管理能力、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操作风险管理能力等。
按照《11号规则》,80分是基准线,保险公司SARMRA评估最终成绩等于80分的话,对于最终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会产生任何影响;高于80分的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控制风险最低资本要求,从而提升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80分的话,则将间接拉低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2015年8月到2016年1月,保监会曾组织开展过一次SARMRA试评估工作,要求全部保险公司对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进行评估。此后,保监会又对其中33家公司的评估结果进行了现场复核。如今,偿二代正式实施之后的首次SARMRA评估即将展开,公司在有了近一年时间的适应、准备及经验积累,预计2016年SARMRA评估得分有望出现较大幅度改善。”不仅如此,《报告》显示,超过8成保险公司已经初步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一半公司设立了独立的首席风险官;超6成公司设立了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偿二代风险管理工作,且这一比例预期将会持续上升。
流动性管理措施有待加强
虽然正如上述所言,保险公司正在偿二代的引导下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但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求索。
以市场颇为关注的流动性风险为例,其属于国内保险业的上升风险类。不过,这一趋势的关注与跟进似乎并未在保险公司的流动性管理上得到充分体现。
《报告》显示,在流动性管理上,大多数保险公司更多的是按照监管要求开展了流动性风险指标计算报告和压力测试工作,而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别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和指标监测分析。
具体而言,仅按照监管要求开展现金流与流动性指标计算与报告工作的保险公司50家;仅按照监管要求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工作的公司48家;尚未制定流动性应急计划并开展相关演练工作的公司18家;基于实际情况开发自定义的流动性压力情景,并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工作的公司14家;基于实际情况开发自定义的流动性监测指标,并开展流动性监测与分析工作的公司20家。
“近年来,人身险公司在发展模式上分化明显,其中一类是以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迅速实现规模扩张,负债端以中短存续期产品为主,资产端以短债长投模式为主。中短存续期产品容易导致短期内现金流大进大出,具有一定不稳定性。目前,由于新单保费大幅增长,短期内现金流呈现净流入,满期给付及退保风险可控。但一旦政策调整、资产端变化或外部风险传导等不利形势出现,将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因此,这类公司不仅应该按照监管要求开展了流动性风险指标计算报告和压力测试工作,更应在监管的引导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和指标监测分析。不过,目前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一位大型保险公司人士说道。
此外,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型和工具建设还远远不足。《报告》显示,受访的保险公司中仅有4家基于偿二代规则开发类资产负债匹配模型和工具,并加以应用到业务规划和资产配置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