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算师的职业道德比精算技术更重要。”在日前召开的“2011年度中国精算师职业道德教育暨颁证仪式”上,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如是强调。
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自2000年开考以来,累计参考人数5万余人,累计报考课程逾11万门次。截至目前,已有254人取得中国精算师资格证书,其中41人为非寿险方向;1392人取得准精算师资格证书。这个与“未来不确定性”打交道、被称为“金领中的金领”的职业,如今不仅面临着职业技能的考验,随着该职业人数的增多,其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有可为正当时
“2011年,保险市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保险业务平稳增长,保险风险得到有效防范,治理市场秩序的工作取得成效,保险服务能力有所提升。但保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周延礼在回顾2011年保险市场时表示,“阻碍行业科学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抓紧时间解决。”这其中包括行业社会形象亟待改善,消费者、从业人员与社会都不够认同;行业发展方式急需转型,相当一部分公司发展模式仍停留在“跑马圈地”的时代,业务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保险人才队伍素质不高,风险管理等专业型人才缺乏。尤其是近年来,金融行业发展呈现出跨领域、跨国界的综合竞争格局,保险资产投资收益下行使保险行业稳健发展的难度更大,也使保险行业防范偿付能力、退保等风险的要求更高。
鉴于此,“在当前的保险行业发展形式下,精算师可以大有作为。”周延礼认为,首先,精算师可以在调整业务结构上发挥重要作用。当前财产险业务主要靠车险,人身险业务主要靠同质化理财产品的局面已经持续多年,保险业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严重不足。调整业务结构需要精算师在费率厘定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寻找市场的突破点,在提供保障上面下工夫,使保险产品既能够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满足市场需要,也能够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其次,精算师可以在防范风险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提足准备金与偿付能力要求,精算师可以防范保险公司不顾市场容量、破坏市场资源的非理性竞争行为。第三,精算师可以通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使保险资产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收益,为社会建设提供宝贵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