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的70%:分红险的销售误导怎么管?

沃保整理
2020-03-03 18:34:08
100
细节决定成败。在保险营销全面线下转线上的关键时刻,监管再次重申70%,从短期看,应是为可能批量出现的线上销售误导提个醒。毕竟,分红险自设计之初,保险公司便将“分红”这一所有潜在误导行为的根源牢牢地抓在了自己手中。正如,《买的没有卖的精》。虽为书名,但却是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之一。

“法院庭审工作人员带着口罩坐在法庭,原、被告在各自家中,案件涉及的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办公室,四方的接触通过一方电子屏幕连接……”这是近期上海人保财险参与上海海事法院“无接触式”线上庭审的现场。上海人保财险两天内出具了本次海事诉讼保全的相应保函,并在在线平台审查中获得了庭审当庭确认,客户1500万元财产保全获当天执行。

而这只是险企众多措施中的一幕。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保险机构开辟理赔“绿色通道”,对感染新冠肺炎或受疫情影响受损的出险客户,优先进行理赔,对疫情防控相关物流企业的车辆,以及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缴纳保费的车辆,适当延期收取车险保费……这是2月27日,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

他指出,支持保险公司向医护、疾控等一线工作人员赠送保险,解决其后顾之忧,并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月26日,保险机构为抗疫一线捐赠保险保额已超过15.7万亿元,新冠肺炎疫情专项赔付目前已经超过7600万元。

小沃通过采访从多家险企处了解到,保险业正通过多项措施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保险功能作用,在捐资捐物、赠险护医、自主复工之后,险企又想方设法助力其他企业复工,全力做好疫情联防联控。

具体来看,保险业有加大保险供给、创新保险产品、扩展原有产品保险责任范围、延长保险期限、科技赋能助力等措施。

扩展保险责任

日前,上海银保监局表示,各类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面临较多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保险机构提供多种风险保障。

众多险企积极扩展保险责任范围,上海银保监局披露,截至2月18日,上海地区共有29家财险公司对产品责任进行了扩展,涉及约1800万件保单,为湖北一线医护人员赔付298万元;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类客户累计赔付41家,赔付金额317.54万元。

许多保险公司对保险产品体系进行了升级,将意外险、责任险、疾病险等险种的责任范围扩展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为承保客户特别是防控一线人员提供保险保障。如,中华财险在医疗保险等多个险种项下扩展新冠责任,仅北京分公司承保的客户就惠及100余人,累计保障金额为2.33亿元。太平财险等险企也将雇主责任险责任扩展至新冠。

减轻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压力,为企业复工及员工人身安全提供充足保障的企业保障方案也必不可少。

譬如,人保寿险上海市分公司对相关团体意外伤害险进行责任扩展,承担因新冠肺炎感染导致的身故或全残,为10多家小微企业无接触办理了投保手续;人保财险也对于已参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企业,免费扩展企业的保险责任,参保人员因“新冠肺炎”导致死亡的,按10万元/人的标准进行赔付。

而平安养老险上海分公司向在2月至3月期间投保的100人以下小微企业的被保险人扩展因确诊感染新冠肺炎身故责任,提供最高20万元救助金。

除了免费保险保障范围,险企还对原有保单进行了保期延长,如免费延长旅责险保险期限、免费延长停运车辆承运人责任保险期限、免费延长工程险保险期限等。

对于受影响较大的旅游业,上海人保财险作为针对2020年所有投保的旅行社进行保险期限免费延期,暂定延长2个月至2021年2月底。该项等同于减免约600万保费,对应保障金额数百亿。中华财险自2020年2月10起,对中小微企业客户延长保险期限1-3月。

创新保险产品供给

疫情面前,企业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边是不复工的业绩压力,一边是复工后若发生员工感染产生损失的压力。此外,员工面对经济压力虽一面高兴着生产的回归,一面又不免会担心自身安全,怕同事间造成聚集性感染。因此,如何保障复工后的个人健康安全成为了大家关注的话题。

一方面,基于企业风险管理的需求,保险公司对产品进行了创新。

如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整合太平洋(3.820, 0.03, 0.79%)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外部供应商资源,推出“安心复工服务”;平安财险上海分公司向1万余家小微企业赠送雇主责任险,为其雇员发生新冠肺炎等传染病导致身故伤残时提供最高100万元救助,赠送保额达103.98亿元。此外,还有中国太保(32.020, -0.35, -1.08%)定制推出防疫新药或疫苗企业生产责任保险等创新。

另一方面,推出针对员工、中小商家的保险保障。如,中国人寿(29.900, -0.23, -0.76%)财险深圳市分公司向深圳航空和格力电器(59.990, -0.04, -0.07%)捐赠法定传染病危重症保险,并附加法定传染病身故保险。

在中小型企业与小微商家的复工保障上,互联网险企及平台积极推新。

泰康在线保险在自营平台和支付宝平台上线“复工保”保险计划,分为企业版与个人版。值得一提的是,产品向用户提供免费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可在10分钟内自测得知结果。个人版除身故、重疾保障外,对于新冠肺炎确诊即赔2000元、危重症赔付2000元、身故赔付20万元。企业版自营平台购得,对于新冠肺炎最高可赔20万;同时对于意外或疾病,住院即赔80元/天,最高可赔180天。

众安保险上线“营业中断险”,产品对象不限行业。小微企业复工期间,如因有企业主、店主或员工确诊新冠肺炎而被政府要求暂停营业,商家可获得最高每天3000元、最长15天的营业中断保障金,还外加一份最高3000元的财产基本险。与之前免费赠送的营业中断保障金。相对而言,此次上线的“营业中断险”相比免费版,扩充了小微企业规模和保障范围。

此外,对于营业的中小商家,互联网平台还有赠险行为。如,腾讯微保联合微信支付、人保对中小商家推出免费赠险,对于确诊商家给予每天1000元补贴;支付宝旗下的蚂蚁保险也免费赠送“小微商家·营业中断险”,在复工期间,如果因为有员工确诊新冠肺炎而暂停营业,小商家就可获得最高每天800元、最高14天的补偿金,最高能获赔11200元。

多地开出复工防疫首单

除中小微企业外,大型企业的复工复产风险管控工作无疑难度更甚。也正因此,对于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综合保障的保险需求也更重。投保该类保险产品,企业若因政府疫情防控要求进行封闭或隔离,对应的产品损失、员工工资及隔离费用支出,将由保险公司赔偿。

目前,小沃了解到,这类保险已在海南、上海、福建、江苏、广东、江西、云南、浙江宁波、陕西西安等地落地,参与承保的险企包括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中华财险等。

如,陕西省首张保单落地西安高新区上市企业蓝晓科技(39.390, -0.44, -1.10%)新材料。2月23日,中国平安(79.490, -0.09, -0.11%)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与蓝晓科技签订了陕西省首单复工复产企业疫情防控综合保险。据悉,该款保险保障金额200万元,期限为6个月,将重点保障企业复工复产中因新冠肺炎确诊而进行封闭或隔离所造成的停产损失、隔离费用、员工风险等相关费用支出。

临港新片区建设作为上海的三项任务之一,承担了许多国家级和上海市级别重大项目。2月24日,太保财险上海分公司就签发首张“临港新片区企业复工防疫保险”保单,被采取隔离措施,可按实际停工天数给予隔离费用补偿和一次性防疫费用补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为投保企业提供50%保费补贴,实际成本支出大幅降低。

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临港新片区内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复工率达98.7%;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已全部复工。

对于进出口类企业,跨境采购是日常操作,险企也纷纷给予进口企业信用支持,加速物资通关。

为避免国外供应商收款后不按合同发货,且不退回预付款等风险,中国信保上海分公司紧急组建线上服务团队,通过放宽承保进口商品门槛、加快对海外供应商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等方式,快速为防疫物资进口企业提供进口预付款保单,解除进口企业“钱货两空”的担忧。人保财险上海市分公司响应国家应对疫情防控要求,通过关税保证保险担保,保证防疫物资快速通关。

科技赋能、资金解压

在科技领域的支持工作,可分为三种:支持科技型企业,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压力;通过科技力量使企业顺利得到保险服务;通过科技力量为其他企业赋能。

在缓解资金压力上,在沪保险机构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短期贷款履约保证保险,支持放款银行对企业进行无还本续贷,太保财险、大地财险和太平财险等保险机构均为上海市“科技履约贷”项目开辟了绿色通道,并对疫情期间到期续保企业保险费率下降25%,恒康保险代理、中金保险经纪等保险中介机构也将中介手续费下调了25%。

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参与支持中小型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制定差异化“政银保”和支农融资政策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个人共渡难关,支持疫情防控物资、装备生产供应;强化信用险保单融资功能,运用公司与银行的合作优势,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融资增信,帮助企业增强现金流。

许多险企科技赋能,为疫情防范开通承保理赔线上服务。如,阳光人寿推进线上化业务运作及客户服务,在为客户、员工提供更多保障及服务的同时,全面打造线上智能化经营新模式,“招募爱心大使-i云商项目”就是其中一项核心的举措。

众安保险升级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技术中台,大幅提升了保前、保中、保后的系统运营能力。通过云协同平台,实时共享技术,众安保险在确保产品安全合规的基础上,缩短了30%的产品上线周期。并且,建立覆盖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单纯的市场机制偶有失灵,故而,政府的适当干预和平衡,是为经济平稳有效运转的制度基石。

自十五世纪,运送奴隶的船只为规避风险将奴隶作为货物投保以来,人身保险产品形态的发展虽缓慢但却始终与时代的发展进程保持同频共振。

当资本市场变成普通投保人都可入场博弈的领地后,单纯的保障型产品自然难以满足其“一金多用”的诉求。

作为保险业回应消费者诉求的一种新型产品设计形式,分红险的发展过程,势必要以不断的修正才可为真正的发展蓄势。

一如小沃此前一再重申的观点:行业大的系统性风险已基本收尾,监管的重心正全面转向微观风险的摸排。但于行业而言,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细微的风险都可能演进放大。

基于此,每一次推进都是慎之又慎。

正如此次重申70%,对分红险乱象绝不会有釜底抽薪之效,但其却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单一险种的逐步透明化,倒逼行业主体的合规再升级下沉至具体的运营层面。

毕竟,太阳底下永远没有新鲜的事情,哪怕再细微的命题其实都是古老的命题。与所有金融同业一样,保险业永恒的命题亦是公司治理。

“我们XX公司产品的分红为何这么高,钱哪里来?我来告诉您:我们每坐一次高铁,XX公司就可以赚7元,7元的70%约5元,即是给客户的保险分红。”

看到这段经典的分红险销售话术,懂行的你笑了,不懂的人却心动了。

根据2019年前三季度的消保局通报数据,在涉及人身保险公司投诉中,销售纠纷14691件,占人身保险公司投诉总量的44.84%,涉及的险种以普通人寿保险、分红保险、疾病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为主,主要反映夸大保险责任或收益、未充分告知解约损失和满期给付年限、承诺不确定利益的收益保证等问题。

为进一步规范分红险红利分配演示机制,更好引导客户合理预期,防范销售误导和恶性竞争,近期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强化人身保险精算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修订完善了分红保险利益演示的方法,明确了演示利率上限,并将红利分配比例统一为70%。

按照2015年原保监会发布的《分红险精算规定》,无论是利益演示,还是红利分配,均给险企预留了较大的自主调节空间,尤其红利分配比例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

而此次《通知》则将这种险企自主调节的空间压缩,既能防范销售误导和恶性竞争,也有利于防范行业利差损风险,防止公司通过分红演示进行恶性竞争。

买分红险有当股东的感觉?

分红型保险一直是市场上比较讨喜的保险类型之一,听到“分红”二字,很多人就觉得自己买了保险后不仅有保障,还能享受到分红,仿佛成了保险公司股东。

分红险是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以后,将上一个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余额,按一定比例,以现金红利或增值红利的方式,分配给客户的一种人寿保险。

但是分红险的分红跟保险公司股东分红不一样,分的是保险公司所有分红保险业务经营的成果。而公司股东分红,分的是保险公司所有业务(包含分红险中未分给投保人的部分,以及其他业务)创造的利润扣除公司所得税以后的部分。

虽然和公司股东分红不一样,但消费者在享受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障时,还是可以分到其部分经营成果的。按照2015年原保监会发布的《分红险精算规定》,保险公司每年至少应将分红保险可分配盈余的70%分配给客户。

具体看,这些“可分配盈余”都从哪里来呢?保险产品定价由预定的死亡率、预定利率和预定费用率来决定。

如果保险公司实际经营中发现,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实际死亡率都比设计产品时低,需要支付的保险理赔金比预期少,则产生死差益。

或者因为经济繁荣,投资收益率高于设计产品时的预定利率,投资赚的钱比预计多,产生利差益。

又或者保险公司提高管理效率,经营管理成本比设计产品时预计开支小,产生了费差益。

于是保险公司就把这些结余出来的费用开支、多赚的投资收益拿出一部分(即可分配盈余)给投保人。

但要注意:可分配盈余并不等于保险公司利润。哪些可以分配,具体怎么分,完全都是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意愿,这些信息非常不透明。

作为保险公司的股东,首先拿走大部分利润,还要扣除公司的运营成本等其他的一些费用,剩下的才有可能成为可分配的部分。

谁能算清自己保单的分红收益?

既然分红收益来自实际盈余,如果这一年保险公司经营情况较差,没有实际盈余的话,投保人自然一毛钱分红都没有。但很多营销员在介绍分红险时,会对保险公司股东、经营状况以及过去经营成果作虚假宣传。

由于分红险分配不透明、夸大演示利益等问题有所抬头。在宣传一款分红险时,营销员为了给消费者一个预期性,通常会伴随一份分红演示收益,分为低、中、高三档分红收益。

这种利益演示是基于精算及其它假设,不代表公司的历史经营业绩,也不代表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预期,假设只能作为参考。

所有分红险的条款,都会写明“保单红利是不保证的”这句话。但不一定所有的保险营销员都会和消费者强调。

保险营销员喜欢强调的是,如果公司这一年经营有盈余,投保人可以拿到公司至少70%的红利分配。“至少70%”更是他们反复划重点的短语,听起来吸引力十足,甚至还会拿来和其他公司做对比,给出一些分红比例更高的口头承诺。

可消费者的数学哪能算得过保险公司呢?既然监管规定是不低于70%的可分配盈余,公司在分配的过程中都是按照最低标准来,并不会更高。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是逐利的,辛辛苦苦忙活一年挣的那么一点点钱,他们会心甘情愿把钱多分给消费者吗?

每一个投保人分红该占多少份额,都是保险公司绝不外传的内部数据。究竟能有多少红利送到投保人手中,消费者终归是无从知悉。投保人能做的就是,等保险公司每年给印发红利通知书,通知书上写了多少钱,就领多少钱,数字具体怎么算出来并不清楚。

本次下发的《通知》索性将红利分配比例统一为70%,就是不给销售误导和恶性竞争留有余地。

分红险从独步天下到占比下滑

2008年股灾、世界金融危机接踵而至,分红险由于具有独特的“平滑机制”,在激烈的资本市场波动中,反而充分体现出了“稳健”的特性。

所谓“平滑机制”是指寿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通常不会把分红账户每年产生的盈余全部作为可分配盈余,而是会根据对未来经济、资本市场及分红险种经营状况的预期,在保证未来红利基本平稳的条件下进行分配。

因此正是从2008年开始,分红险发展势头一举超过投连险、万能险,成为倍受消费者欢迎的寿险产品。分红险的占比出现行业性的大幅提升,当年分红险在整个寿险行业的占有率历史性地超过半数,达到了52%。

2009年,行业实施新会计准则,而按照新会计准则,分红险保费可以全部计入保费收入,而万能险和投连险的保费中,只有用于保障的部分才能计入保费。这给当时的寿险发展理念带来重大影响,在“规模至上”的思路下,纷纷转至分红险。

分红险保费贡献度进一步提升,2009年达到65%,2010年占比更是达到70%以上,个别险企甚至高达90%。分红险“一险独大”格局就此成型,在2012和2013年分红险的保费占比甚至超过80%,但此后风头被万能险抢去。

近三年来,传统寿险和长期健康险的比重一直在提升。虽然分红险比例逐步下降,但现在依旧是保费大头。

2015-2018年上市保险公司年报披露的分红险保费占比

大公司都在一步步压缩分红险占比,提高保障型寿险以及健康险占比,小公司的分红压力可想而知。如果中小公司依旧销售高分红类产品,但本身业绩不足以支撑无红利可分,给付时,受了业务员误导要承诺收益的消费者就会投诉不断,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此次规范分红险的无论是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还是从保险公司稳健经营角度来说,都是十分有必要的。用户咨询全场景的机器人(15.690, 0.23, 1.49%)语料库,用户问题的解决率高达91%,服务效率得到了全面提升。

实际上受疫情影响,线下业务大幅减少,线上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期待。据工信部网站公布数据显示,1月24日-31日期间,移动互联网流量消费了271.6万TB,同比增长36.4%。

故一些科技型险企,以其科技能力沉淀,赋能保险生态企业业务线上化,提升线上运营效能。如,众安科技自旗下产品——众慧树免初始配置费开放后,众安科技又宣布到2020年3月20日前,购买用户运营平台X-Man(SaaS版)的年度客户,首年全免基础配置费,该功能能够基于2000多个源标签,为企业提供便捷的人群打标功能,筛选出精准人群包,实现“千人千面”个性化精准营销策略。同时享受活动盒子、用户洞察、智能触达、运营分析四大功能模块前半年免费,后半年免去25%成本的优惠政策,全年预计为客户节省70%的线上运营投入费用,

展开阅读全文
0
免费获取优质保险方案,
同样保障,
每年最高省30%
全站导航
推荐 保险头条 保险问答 计划书 险种测评 金融 保险产品 关于沃保
买保险
保险问吧 业界要闻
卖保险
保险资讯
沃保专区
金融知识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