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疯传一则暗访视频:水滴筹地推人员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扫楼式”拉人筹款,还自称是所谓的“志愿者”。
他们挨个询问病人困不困难,需不需要筹款帮助。
如果这群“志愿者”真是为了帮助没钱治病的患者,推广网络互助模式,那倒是一件好事。
可事实恰恰相反,这些“志愿者”拉人筹款的目的却很功利——为了业绩提成!
一、水滴筹的“商业模式”
水滴筹的地推人员收入不菲:按业绩阶梯式提成,每单最高可以拿到150元,很多“勤劳”的地推人员月收入轻松过万,妥妥的高薪一族!
另外,水滴筹还会对地推人员实行业绩考评,每人每月最少要完成35单,达不成就要被淘汰。
对于业绩提成这回事,九尾君觉得无可厚非,毕竟地推人员也是要吃饭的嘛。但其末位淘汰制的设定,未免有些过激。
要知道,水滴筹是一个大病筹款平台,而不是电商平台,每一单都代表着一位重病垂死、无力自救的病人。
每月35单?哪来这么多的病人需要求助?想达成任务,可不得逐个医院扫楼抢单嘛……
并且,他们有自己的一系列地推“套路”。
这套操作流程乍一看没什么,但实际上每个环节都错漏百出。
为了加快单子的成交速度,水滴筹的地推人员对募捐金额填写随意,对求助者的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刻意隐瞒。
真的如同所写的一样,仅限“口头询问”。
对捐款的使用也缺乏监管。很多求助者在获得众筹资金并提现成功后,就不再证明资金去向了。
谁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拿这笔钱治病呢,还是统统进了自己的“腰包”。
所谓的“求助人故事”更是有固定的模板可以套用。结合场景、病情、个人基本信息等内容,一篇煽人泪下的故事便分分钟出炉了。
除此之外,捐款者还会受到“二次营销”。
有钱捐款?那买保险吧!
虽说买保险这件事本身没毛病,但刚骗人家捐完款,又要让人掏钱买保险,铜臭味未免太过浓厚了一些。
说一句网络时尚用语:“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二、“真”求助者何去何从?
群众公信力是一个众筹平台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滴筹的这次恶性事件,极大消耗了社会的爱心和善意,让每一个捐款者都感到心寒。
虽然后来水滴筹官方宣布停摆线下团队、彻查违规行为,但大错已经铸成,平台信用透支甚至破产在所难免。
而且,这可不是水滴筹第一次“犯事儿”了。
今年5月,德云社相声演员吴帅(本名吴鹤臣)突发脑出血而住院救治,其家人在“水滴筹”上发起筹款,金额为100万元。
然而网友发现,吴家经济富裕,在北京有两套房产、一辆车,却在众筹时还勾选了“贫困户”标签。
吴帅的事情还只是个例,可以解释为审核疏漏或者人家对“贫困”的标准有所误解,大家勉强能接受。
但这次的群体性事件就有些过了,怎么圆都圆不回来,简直是在“作死”的路上策马奔腾。
水滴筹即便信用破产,那也是自作自受。
可令人担心的是,网络众筹声名狼藉之后,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会得不到救助。
虽然最近这段时间网络众筹恶性新闻频出,但我们必须承认,众筹互助平台的诞生,确确实实帮助了不少人。
很多没钱治病,已经枯坐等死的病人,却因为无意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陌生人的帮助,成功治愈出院。
人都有“生老病死”,出于同理心,大家乐于捐助,钱多的人出一千,钱少的人出5块,积少成多,20、30万的医疗费不难凑齐。
可众筹模式的根基在于信任,人们不介意伸出援手,但不愿意被愚弄。
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捐的钱,化作“郭美美”之流手上的名牌包包、脚上的昂贵高跟鞋。
当众筹失去了信任基础,除了你身边的亲戚好友之外,其他相对陌生的“二次关联”人群(同学的朋友,表哥的同学等)怕是就没有多少捐款的意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