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又有怎样的化解?今天,小编就来同大家好好聊一聊。
要想解决问题,找出其产生原因很关键。
保险明明是一种人生保障,是非常有力的风险转移工具,怎么就有这么多人不愿意接受甚至是反感呢?
对此,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因:
(1)保险从业人员良莠不齐
其实,很多人与其说是讨厌保险,不如说是讨厌那些“不合格“的保险代理人。
在传统的寿险行业中,保险公司大多采用拉人头和金字塔的模式来招收保险销售。只注意了数量的扩张,却没关注他们质量的培养。
很多人进入公司后,只需经过几天简单的培训,就能够上岗了。
这种情况下,他们最多只能进行简单的产品推销,根本没有办法依据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定制型的保险方案,最后自然只能让消费者买到不适合的产品。
而一些为了提升业绩而不择手段的保险代理人,则会将保险条款吹得天花乱坠,哄骗消费者购买。等到真正出险之后,再找出各种理由来遮掩当初自己的谎言,拒绝理赔。
这样,也不怪很多买过保险的人都觉得保险是骗人的了。
(2)因理赔纠纷而造成的阴影
除了对保险从业者的不良印象外,消费者本身曾经历过或是听说过保险理赔纠纷的,也很可能因此产生偏见。
十几年前,由于各家重疾险的理赔条件不一样,很多重疾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就不能获赔。
比如心血管疾病,按照当时的医疗条件,明明可以做微创手术的,但只有按条款规定做开胸才能赔。
于是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保险理赔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认为“即使出险,也不能赔”。
实际上,国家已经将25 种高发疾病的定义进行了统一的规范,类似理赔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低了。
当然,撇开这类因保险条例所导致的理赔纠纷不谈,由自身问题引起理赔纠纷的也不少:
部分投保人在购买保险的时不进行详细的了解,虽然每年花费上万的保费,但却连它具体保什么都不清楚,以为买了保险就万事大吉,以后不管出什么事都可以找保险公司理赔。
等到最后真正要理赔的时,才发现买的保险不在理赔范围内,于是变身保险一生黑。
(3)觉得买保险“晦气”,自己不会那么倒霉
比起前面两个相对客观的因素,最后这一点可以说是非常主观了,它其实是部分国人风险意识缺乏的体现。
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在提到生老病死的时候总会较为忌讳,有的上了年纪的老人甚至会觉得买保险是在咒他身体不好。
此外,还有一些人自带“迷之自信”,认为所有“倒霉”的事情都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买保险就是浪费钱。
说了这么多偏见的成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耐心沟通是最好办法,一味争吵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一切的偏见都来自于无知,我们在和家人沟通的时候,如果只是一股脑儿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我要买xx保险,有一股脑说好处,是很难让不了解行情的他们信服的。
因此,不妨试试先从保险的科普做起,给家人讲讲保险的种类、每种类型具体保什么、又有什么特点之类的话题。
这样不但能够破除对方的误解,降低其对保险的抵触情绪,还能让他们认识到:我们的确是做足了功课的,并非受人哄骗后的“一时冲动”。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多少会提到一些保险的好处,点到为止即可,不必过分夸大或激动,否则很容易会让人联想到某些“保险推销员”,反而造成反感。
接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后,我们就可以同家人讲讲自己的保险选择了。
最好将一开始选了哪些产品、做了哪些对比,到最后之所以会选出这款的原因,都和家人分享看看。把自己的顾虑和选择思路都详细的描述出来,绝对比直接说“我准备买xx产品”要更能够说服人。
这其实和小编一直在做的事情有些相似,我们不能空口无凭的就鉴定哪款产品好、哪款产品性价比高,必须得一条一条的查条款、做对比,用数据来证明。
最后,若是家里人实在固执,就只能采取最为简单粗暴的办法了——不告知对方,直接为其投保。
互联网投保无需被保险人签字,即使对方不同意,也还是可以为其做好保障的。
全家人都在风险中裸奔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即使短时间内对方不能理解,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拖延,决定好了就趁早作出行动。毕竟,谁也不能保证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