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才需要学习现金管理、学习理财、学习投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财富跑赢通胀,保证资产持续增值,再不济也要确保不跑输通胀。
所以,会有些人对保险的作用产生质疑,原因很简单,通货膨胀这么厉害,买保险过个几十年,保险就没用了。
比如买个50万保额的重疾险,当下看来这个保额还是够的,可是过个30年,这个保额肯定就不如当下值钱了。
要看通货膨胀率,就要查询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近五年来国内CPI比较稳定,平均保持在2%左右。以2%的通货膨胀率测算,30年后的50万保额只能相当于现在的27.6万元。
这么听听,好像有道理的样子。那么实际上,我们购买的保险到底亏了吗?
其实,说出上述言论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保险是什么东西,对保险功能的定位出现了严重偏差。
一、通货膨胀是客观存在的金融现象
我们拥有的货币资产,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存在,都逃不过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影响,保险当然不例外。
也就是说,通货膨胀,是客观存在的金融现象,不是说你买了保险才碰到了通货膨胀。
你做银行存款、买基金、买股票、买期货、购置房产都不可避免的会遭遇通货膨胀的影响,只不过当你的收益率超过通货膨胀率时,你就能几乎感觉不到财富的缩水;而当你收益率大幅超过通货膨胀率时,你的财富在增值之下就忽略了通货膨胀。
这里说到通货膨胀,其实它并不是一个不好的东西。
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而言,适度的通货膨胀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如果持续处在通货紧缩状态下,反而意味着国家的经济在走下坡路,甚至面临衰退,这对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影响反而更大。
因此,我们不应抵触适度的通货膨胀,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跑赢通胀。
那么就有人会问了,保险的收益率怎么算呢?
作为转移风险的金融产品,万能型的保险会有一个账户用来投资,每月公布一次利息,这个比较好查。
保障型的保险则是没有写明收益率的,但其实投保人的长期保险仍然在持续增值,体现在保单的现金价值之中。
如何对保障型保险的收益率进行量化?最好的方法是看这张保单在设计时的预定利率。
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将收取的保费扣除责任准备金和应付成本之后,剩余的保费用来投资,预期可以达到的收益率。是保险公司能否盈利的核心!
预定利率定的越高,保险公司的盈利压力就越大,但是体现在客户利益上就是相同的保障保费更低。
不过预定利率也不能无限制的上升,否则保险公司将面临无法盈利甚至亏损的风险,最后损害的还是全体投保人的利益。
所以,监管对预定利率有规定上限,最高不得超过3.5%,万能险的保底利率则不能超过3%。
诺,你看出门道了吗?正是贴近国内一年期短期国债收益率,也就是无风险收益率来规定的。
在这个大环境下,国内保险的预定利率普遍在1.75%-3%之间,这个值是不会体现在合同之中的,但是需要在产品报备时报给保监会,因此你只要知道就行。
如果非要对保险产品的收益率进行量化,你可以近似认为,国内性价比最高的保障型保险产品,其年化收益率在3%;年金险、万能险的年化收益率要高些,但大概也就在4%左右。
长期来看,保险的收益率和货币基金持平,但是流动性远低于货币基金,转移风险能力远高于货币基金。
一定会有人说,你看对吧?保险的收益率是低呀,完全不可能跑过通胀吧?保险无法抵御通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通胀既可以对保险起到负面影响,也可能对保险起到正面影响。
二、无法计算的风险不可忽视
很多时候,我们说保险几十年后的保额不如当下值钱,这是事实,并没有错。
但是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这几十年之间的风险。
风险无处不在,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风险是否会发生?会发生什么风险?何时何地发生?这一连串的问号,才会让我们产生通过保险来转移未知风险的想法。
如果风险是已知的,那也就不足为惧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规避风险,保险的价值也就没有这么大了。
所以,我们在说几十年后保险不值钱的时候,潜意识里已经默认几十年内不会发生风险了,忽视了保险缴费期内的高保障杠杆作用。这,难道不是和保险起到风险转移的目地相背离了吗?
三、年缴保费,也在被通胀稀释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时间的通胀作用下,保险的保额被逐渐稀释了,这是通胀的负面作用。但是,我们的保费也被稀释了,这是正面作用。
怎么理解这句话?
因为保险有个特点,就是可以分期缴费,并不一定要一次性趸交。
我们不是一次性将保费交完,然后坐等保额一年一年低,而是可以选择20年、甚至30年缴费。
通货膨胀会让保额缩水,但是同样也会让保费缩水,20年后的12100元,肯定是不及现在的12100元值钱的,会感觉交费压力越来越小。
以上三点,就是我对通货膨胀之于保险影响的解读。保险不是对抗通胀的工具,更不应该是用来赚取收益的。保险的作用是持续的一个规避风险的过程,而不是某个时间点的实际价值。
我们对保险一定要有个清晰的认识,让它在自己应有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作用,这样我们在配置保险时才不会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