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障责任
目前,重疾、中症和轻症,我认为是一款重疾险应该具备的基础保障。
在预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其它责任都可以没有,这3个有就行了,且预算优先要保证保额足够高。
毕竟重疾险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防范“重大”的疾病导致的财务风险,所以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其它责任还可以考虑的是:癌症多次赔付、心血管病多次赔付、投保人豁免。这些是比较实用的责任。
至于身故保障、意外保障、医疗保障等,都可以通过购买其它单独的保险产品获得,而非一揽子放到重疾险中去。
往往附加的这些保障,并不如单独购买划算,还徒增了很多保费。
比如附加的意外险,往往都是长期意外险,只提供身故和伤残保障,没有意外医疗保障。
保费却是线下同样保额意外险的几十倍。这其实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选择。
还比如,捆绑百万医疗险,误导消费者“号称”能一直保证续保。而实际上,一样是想停售就停售,想提价就提价,根本没有“保证”一说。
如果线下购买其它百万医疗险,可能保障责任更好,增值服务更好,保费价格也更低。
大家切勿以为“一个公司买所有”会更方便理赔。这是没有的事儿!
每个保障责任都是不同的,同时去理赔几率也比较小。
而本身提供的资料也都是不同的,各赔各的,互不相通。
所以何来“方便”或“麻烦”之说呢?
2.保额
买保险就是买保额,这是我们买保险的第一目的,用尽量少的钱撬动更高的杠杆。
所以,大家要用手上现有的预算,结合自身年龄和身体情况,把当期保额配充足。
比如年龄还小,25岁左右,未来逐步配置重疾的可能性更大,花费也不会增加太多,这时你就可以优先考虑责任更全面的重疾险,保到终身,以后补充保额时可以考虑到定期。
假如年龄来到了30岁左右,实话讲,现在的生活工作状态,身体亚健康的一撮一大把。
所以这时考虑买重疾险,就应该尽量多些预算,把保额做足。未来不论是身体条件,还是保费涨幅,没有太多机会让你逐步补充了。
如果年龄在40岁上下,我建议不要再考虑终身重疾了,保费太高了,预算常人家庭比较难接受。建议先买到70岁,把保额做高一些即可。
总之,不同的人群、不同经济情况、不同健康情况买保险的考虑点都是不同的,但保额依然是首要因素。
3.赔付次数
现在重疾险动辄就赔6次、7次的,这实际上更像是保险公司的“噱头式”营销。
不明真相的群众,以为5次就比1次强很多,6次就比5次还强。
实际上并非如此。要知道,不同的2次重疾是有赔付“间隔期”的。
最短也要180天,也就是半年后罹患第二种重疾,才可能获得赔付。如果短时间内同时并发多种严重疾病,那也只能按其中一种赔付。是无法一次性赔好几种的。
如果关注多次赔付,大家更应该关注“癌症”、“心脑血管”之类的“慢性病”多次赔付。
这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周期非常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反复,所以也才存在多次赔付的意义。
4.保障期
保障期上,大家会发现一个特点:线下的重疾险绝大多数都只能选择“终身”,线上的可选性就会更多一些。
那买重疾险,是非要考虑终身吗?并非如此。
重大疾病,的确是年龄越大,罹患概率越大。但是,得重大疾病,对家庭整体影响最大的阶段却是年龄越轻的时候。
所以,保障期的选择上,不必要全部选终身,也不用全都选定期。
要结合着选——终身+定期相搭配。
既能满足重要年龄阶段的保额需求,又能在年老的时候还能拥有一份保障,而不给子女添过多金钱上的烦恼。
这才是保障期的正确选择思路。
建议年轻时、首次购买重疾时,可以优先考虑“终身”,以后补充保额,再考虑“定期”。
5.缴费期
这个点其实没有太多可讲的。但有些朋友还是有误区。
因为他会算一个帐:交20年比交30年的总保费要少,所以选20年更好。
但实际上,这里没有考虑钱的“时间价值”,也没有考虑保险的“杠杆性”。
时间价值:你可以理解为“如果想分期付款,就需要额外付点利息”。
杠杆性:总保额恒定,做分母。每期保费是分子,缴费期越长,每期保费越低,所以杠杆就越大。
因为你要知道,长达几十年的缴费期内,一旦赔付了,后面保费就不用再交了,所以肯定是每期保费交的越少越好。
因此,考虑这两点的情况下,缴费期一定是尽量选择最长的。
6.健康告知
放到最后来说,也是因为,其实这一点我们是很被动的。
因为好的产品,不一定健康告知就宽松;而性价比略差的产品,健康告知也不一定就严格。
我们当然是首先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然后看健康告知是否能通过。
如果不能通过,那就不要再关注产品性价比,而是优先去找能通过的产品。
能获得完整、全面的保障,在此时,比性价比更为重要。
也就是说,当身体健康有异常时,你就从主动选择变为了被动接受。
能买的时候不着急,买不了的时候后悔莫及。
这就是买保险与买其它商品时,最大的不同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