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P2P行业的真正监管是从2016年8月24日《暂行办法》颁布后开始的。
按照最初计划,所有平台要在2017年8月24日完成全行业的合规整改和备案。
但随着监管的深入,我们逐渐意识到P2P行业的整改难度之大,困难的复杂,问题的严重性。
所以几次推迟备案,从最初的2017年8月,推迟到2018年6月,再推迟到2019年6月,今年6月份后,试点备案才有可能开始。
但随着金融行业的“强监管”时代到来,P2P作为一种涉众广泛的投资产品,本身就容易出现不稳定因素,再加上行业自身的违规情况严重,监管彻底地盯上了。
2018年后,随着监管政策和信号频出,套利空间越来越少,坏人被陆续揪出来,而合规成本不断地增加,P2P从曾经的风口变成了一块“烫手山芋”,这已经是行业内外的共识。
随着监管不断完善,目前大部分P2P平台的风险主要有两种:流动性风险和经营性风险。
(当然,现在仍然有一些严重不合规的P2P平台,隐藏着在行业里面,其实监管已经摸清楚底细,只是为了WW,不想直接戳破。)
流动性风险,其实就是由债转慢引起的舆论危机,导致出借人退出越来越慢的情况,参考人人聚财等平台。
目前,绝大部分的P2P平台都采取了“债转模式”,这种机制避免一部分资金池的风险,并把一部分流动性压力从平台转移给出借人,平台不再保证出借人锁定期到期后一定能退出,市场决定退出速度。
但实际操作下来,我们也发现一些很现实的问题:虽然平台自身的流动性压力减少,不用再垫付,但如果一旦平台的债转速度慢下来,很有可能就会引起舆论危机。
舆论危机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债转速度越来越慢,最终出现流动性危机。
所以,实际上,很多平台根本不敢慢下来,又不能直接垫付,只能监控债转速度,如果发现债转速度变慢,赶紧加大宣传力度,引入新资金。
现在一些债转慢的平台,就是因为当时响应速度不够快,没有控制好风险,最终爆发成危机。
目前,“债转模式”是得到了监管的认同,所以小编认为只要这种模式持续下去,这种流动性风险就会是考虑投资P2P的重点因素之一。
另外一种就是经营性风险,持续性亏损,平台经营不善,最终出现了经营性危机,参考信而富。
P2P的核心业务,其实和银行有些像,P2P是出借与放贷,银行是吸储和放贷。
出借和吸储的区别,就在于与放贷的先后时间顺序。
吸储要早于放贷,先有钱再考虑放贷;出借要迟于放贷,先有借款需求,再考虑出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