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涵盖哪些保障责任?
“相互保”保险责任覆盖了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100种大病。
保障额度有多高?
为尽可能保证公平,降低由于年龄不同而导致的风险概率不同,“相互保”保额分为两个档次,初次确诊未满40周岁者,保额30万元;已满40周岁者,保额10万元。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保额有所不同,但所有人需要分摊保费时数额都是一样的。
需要付出何种代价?
每个用户被均摊到的实际金额视每期出险公示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单一出险案件,每个用户被分摊到的金额不会超过1毛钱,至于单一投保人每年总的保费支出,据信美相互总精算师曾卓介绍,按照他们的计算,预计为100多元。被保险人先享受保障不交费,在其他成员患病时参与分摊,自己患病时可一次性领取保障金。
什么样的人可以获得保障?
芝麻分达到650分及以上的部分蚂蚁会员(分批开放中),年龄在30天-59周岁之间,且符合相应健康条件,均可加入该大病互助计划。满足条件的成年人加入后,还可添加未成年子女,解决全家所需。
保障期间?
加入该计划次日零时起开始生效,未发生退出该计划的情况,则保障将持续有效,直至被保障成员年满60周岁。
等待期时长?
该产品设置了90天的等待期,只要非意外导致的初次发病在投保90天之后,即可获得相应理赔。90天的等待期之内,因为意外伤害导致患有承保范围内的重症疾病者,也可获得赔付。
经营成本如何扣除?
在相互保的项目管理过程中,会因项目日常运营维护、案件调查审核、诉讼仲裁公证以及分摊金额的收支管理等产生相应的经营成本,为保证项目可以持续运作,“相互保”将秉承透明运作的理念,收取10%的管理费以覆盖经营成本。
整体来看,“相互保”就是一款每年只需付出很少的保费即可获得高达30万元、覆盖100种重大疾病的保险保障,如此惠及大众的价格实在让人心动。
此外,“相互保”其实就是一款费用率只有10%的大病互助计划(没人患病,则无管理费),如此低的成本在传统的保险产品设计当中也是无法想象的。代理人的费用,层层销售主管的费用,公司运营的成本,公司获取利润所需的死差益、费差益,税收成本等等都导致保险公司在产品精算设计上趋向保守,提高费用率。即便是一般的公益基金,其运营成本也往往会达到20%以上。当然,能将成本压制10%以内,与监管部门对该普惠型保险产品予以大力支持,对其予以免税的政策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相互保”系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以及蚂蚁金服的共创产品,前者是专业的人身险相互保险社,自成立来就一直在相互保险领域积极探索创新,而后者则是国内最大的金融科技平台,聚集了国内最大的消费流量。二者不但深度合作,而且共担风险,两家公司护航,等于给该产品上了一把双保险,而借助后者强大的流量优势,在正式开售前即取得破千万的预约量,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
截至『慧保天下』发稿时为止,仅仅开放几个小时的“相互保”已经得到超过3万人的投保,而数字本身还在快速更新中。
持牌机构护航,直击最广大“普通人”风险保障需求
人身险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如何发现并满足消费者内心真实需求成为保险公司所要思考的最重要问题之一。而观察人们的风险保障需求,网络互助的崛起无疑是近些年绝对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
发轫于2011年前后的网络互助模式,在2015年、2016年前后互联网金融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进入快速发展期,很多打着“每年只需投入几元钱即可获得几十万风险保障”旗号的网络互助平台涌现于市场。
有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国内网络互助平台的数量已经达到上百家,其中数个头部平台先后成功融资,合计融资数亿元。规模大的平台往往聚集上千万人,即便是中型平台,常常也能聚集数十万量级的消费者。
“每年只需投入几元钱即可获得几十万风险保障”的口号虽然“不靠谱”,但显然击中了大量消费者内心最真实的需求,他们渴望通过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得较高的风险保障。
这种需求的背后自有其真实的社会基础: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中国居民依然并不富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5974元,中位数更是只有22408元,意味着国内半数居民2017年的可支配收入都低于22408元。而现实中,消费者要想通过传统险企线下主推的重疾险产品获得较为充足的保额,动辄就需要付出上万元的保费。很显然,在国内,大多数的传统保险产品依然是为少数高收入群体准备的“特供产品”。
虽然往往是低收入者才最需要风险保障,但这一人群,显然被大多数保险公司有意识地忽略掉了,绝大多数的保险公司都定位于“服务中高端客户”,努力在中国广阔的保险市场上“撇一层奶油”,但鲜少有人愿意为真正需要风险保障的低收入者雪中送炭。
而此番信美相互保险社与蚂蚁金服共创的“相互保大病互助计划”瞄准的无疑正是“普通人”,其努力尝试着打开一扇保险业通向普惠大众的大门,用低门槛,低费用,高保额,将更多真正有风险保障需求的人纳入保险保障服务范围,真正体现出“普惠金融”的意义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相互保大病互助计划”与一般的网络互助计划虽然看起来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切不可混为一谈。
网络互助平台并没有保险牌照,也不接受偿付能力监管,就意味着理论上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一个成员为平台中的其他人捐助多次之后,自己需要被捐助时却面临无人捐助或捐助金额达不到宣传保障额度的情况。
“相互保”则决然不同,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是经过监管批准设立的正规的持牌保险机构,接受监管部门严密的监管,必须保证充足的偿付能力才能开展新业务。与此同时,其产品可以对外发售,意味着已经通过监管部门备案,是合法合规的金融产品。虽然并不强求投保人必须出资,但作为正规的持牌机构,其有义务保证足额的赔付,否则就将受到来自监管部门乃至司法部门的严格惩处。
互联网为媒,相互保险迎接大时代
了解保险发展史的人都清楚,互助其实恰恰是保险最早的形态。远在公元前2000年,航行在地中海的商人在遇海难时,为避免船只和货物同归于尽,便往往抛弃一部分货物,损失由各方分摊,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同海损分摊原则,成为海上保险的萌芽。
其后,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复杂,保险产品形态也愈发丰富多彩,但无论保险本身如何演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理念始终是其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其与其他类型金融产品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国内保险市场,相互保险是随着监管部门2015年发布《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并批设三家相互保险社(信美相互、众惠相互、汇友建工相互)才开始逐渐为更多人所熟知的,但在国际保险市场上,相互保险始终是一种主流的保险形式,截至2017年年末,全球相互保险收入1.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7.1%,覆盖达9.2亿人。
在国内,相互保险显然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最好的时光。一方面,最广大“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正不断提高,这为所有类型保险产品的发展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互联网技术大发展,让人们之间的连接变得空前便捷,来自五湖四海的有着类似保险需求的人们,通过一根细细的网线就可以快速的聚集在一起。而相互保险公司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有着保险需求的人群或者场景,并提供定制化的保险产品、优质的用户体验。
当然,网络时代也给相互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相互保险往往都是基于线下的熟人关系,彼此间密切的利害关系从很大程度上防范了逆选择风险,而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的人们,彼此之间并不熟悉,相应的道德约束因此减弱,逆选择风险因而不容忽视。
好在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催生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不断突飞猛进,为网络风控提供了更多的选项。
据悉,相互保在风险管控方面,除了在要求进行健康告知,设置理赔案件公示环节外,还综合采用多种高科技手段进行风险筛查,尽量降低逆选择风险,例如,投保端,运用大数据筛查等技术手段限制和降低带病投保的发生概率;理赔端,通过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线上理赔数据排查,有效识别风险,提高调查核实效率,再通过线下人工调查进行核实确认,及时发现并化解保险欺诈风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日依托于互联网的相互保险相较于数千年前的简单互助,乃至现今仍占主流的重大疾病保险无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保险的创新正在走来。但其本质始终如一,依然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面向广阔的保险蓝海市场,直击最广大“普通人”的真实风险保障需求,充分利用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种种便利,国内的相互保险业正迎来属于自己的大时代。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慧保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