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中国银保监会披露了交银康联人寿新任董事长的任职公告。该公司原执行董事、总经理张宏良接棒侯维栋,出任董事长。此前,张宏良已在该公司担任总经理职务长达7年。
《投资时报》记者注意到,张宏良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下一步重点将推进两方面工作,一是渠道建设方面,在继续做好股东方零售网点合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股东方合作企业平台上个人客户开发新渠道的建设,最终实现公司负债端“大银保”的格局分布;二是以资管公司筹建为契机,以人才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长期资金的管理能力,满足客户对寿险产品金融属性的需求。”
对于业务收入较为依赖大股东交通银行(601328.SH)的交银康联人寿,其未来如何转型,将是这位新掌门面对的首要挑战。
过度依赖母行
张宏良与原董事长侯维栋的任职经历差异较为明显。
后者从2002年便任职于交银康联人寿的股东方交通银行,至今仍兼任交通银行执行董事以及副行长职务,2014年1月获准出任交银康联人寿董事长。
而今年52岁的张宏良则一直在保险业任职,至今已超20年。2011年,张出任交银康联人寿执行董事、总经理一职。
在张宏良与侯维栋搭建班子的几年中,交银康联人寿的业绩情况较为乐观。从盈利方面来看,自2014年开始,交银康联人寿便结束了上年度的亏损状态,且直至今日也一直保持稳健。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7年,该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0.21亿元、2.03亿元、2.04亿元、2.56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交银康联人寿的净利润更是达到2.11亿元,已超过2016年全年。
保险业务收入方面,2014年至2017年,交银康联人寿一直处于逐年上涨的趋势,分别为26.4亿元、40.72亿元、97.04亿元、131.31亿元,三年来增幅达397.39%。
然而,在行业回归保险姓保、寿险公司纷纷转型的背景下,过度依赖大股东交通银行的弊端在今年开始显现。2018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当季度该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0.48亿元,和上季度的35.69亿元相比,环比大降70.64%。
事实上,该项收入在今年一季度就已经环比下滑33.25%。对此,交银康联人寿方面解释称,2018年公司主动压缩万能险规模,停止销售中短存续期等趸交产品,去年同期趸交保费53亿元,而2018年一季度趸交保费为零。
从数据可以看到,交银康联人寿在保险销售渠道上对交通银行的依赖颇为明显。2017年交银康联人寿实现规模保费178.52亿元,其中通过交通银行代销的保费收入便有177.17亿元,占比高达99.24%。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80.47亿元规模保费,而通过交通银行代销的部分为79.9亿元,比例依旧高达99.29%。
股东或将生变
成立于2000年6月的交银康联,前身为中保康联人寿,是由国寿集团与澳大利亚康联集团(下称康联集团)联合设立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总部位于上海。2010年,国寿集团将所持该公司51%的股权转让给交通银行,公司由此更名为交银康联人寿。随后,康联集团又将所持11.5%股权转让给交通银行。目前交通银行和康联集团分别持股62.5%和37.5%。
今年5月23日,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宣布,将全资子公司康联集团所持交银康联人寿37.5%股份以32亿元的价格售予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下称三井住友)。此次股权转让若获批,则意味着康联集团将全身而退。
随着股权的变化,交银康联人寿的再度更名事宜也在筹划中。据交银康联人寿方面此前透露,其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已经审议通过关于股权转让及名称变更的议案。
资本方面,交银康联人寿已完成两次增资。2015年,交银康联人寿宣布净资产从14.23亿元增至22.91亿元。在增资的助力下,当年该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一度达到771.45%,然而,到了2016年这一数据便降至272%,下滑近500个百分点。至2017年,该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75%,较2016年末再降97个百分点。
交银康联人寿在年报中解释称,“2017 年实际资本较 2016 年增加 3.4 亿元,最低资本上升 8.2 亿元,偿付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业务快速增长,带来实际资本和最低资本的相应上升。”
2018年7月,交银康联人寿再次增资30亿元,净资产随之增至51.65亿元。2018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随着增资的到位,其偿付能力充足率终于回升。当季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320.31%,而上季度末两项数据仅为188.76%,环比上涨131.55个百分点。
站在行业变革、银行系险企特有属性掣肘的背景下,新任掌门人张宏良将如何突破难题、实现逆袭,压力可谓不小。对此,张宏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2年开始的转型重点在于产品转型,而今年开始的转型主要是渠道和能力的转型。
本文转载自金融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