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收益和养老配备是重点
泰康与胡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超过七成的人群认为目前的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年龄过低、老人不能购买”、“保险待遇不好,回报收益低”等问题是他们不满意的方面。
在养老保险购买方面,持续性收益和养老配备是重点。
主力高净值人群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原因。主要有“取得更优质的养老资源”(87%),“养老收入来源”(77%)以及“取得入住养老社区资格”(67%)。
当谈及养老时担心的方面,主力高净值人群在“心理”和“身体”两方面均有较大的困扰。“子女不在身边”(62%)、“日常生活照料”(61%)、“缺乏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56%)以及“缺乏专业的养老机构”(51%)等因素的选择均超过五成。
在定性研究中发现,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子女照料父母的压力和责任愈发沉重,出于减轻子女负担的心理和更高品质养老生活的追求,中高端养老机构正成为主力高净值人群未来养老的有利选择。
究其原因,一是中高端养老机构能够从专业的角度为养老生活提供最为安全舒适的生活和环境。二是机构内天然形成的老年社交圈,配合丰富的业余活动,有益于培养和塑造老年人乐观积极的心理。三是该类机构拥有全面的医疗资源,能够有效管理常见的慢性病,在出现突发状况时也能及时、正确地处理应对。
解决医疗和养老的有效渠道
在过去两年中,商业保险在主力高净值人群中的关注度不断提高。2016-2017年,主力高净值人群个人年缴保费达到近100%的增长率,2017年人均年缴保费超过7万元人民币。健康保险、养老保险是他们目前最主要购买的保险类型,其购买率均超过9成,重疾保险的购买率也达到8成以上。由此可见,健康险和养老险已然成为投资于未来的重要基石,在解决人生后顾之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购买上,健康险讲究医疗资源和保障额度,养老险则强调收益的持续性和养老配备的完善性。
另一方面,医养融合的中高端养老社区正成为“笑养人生”的首选方案。近三年来,此类养老社区在高净值人群中的感兴趣程度逐年提高,与2015年相比,高净值人群入住养老社区的可能性增长44%;相比2016年,表示“肯定会入住”的人群上涨50%。
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别入误区
在商业养老保险方面大致有三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以偏概全,先入为主,只讲回报,不提投入,权利和义务没有解释清楚;二是夸大作用,虚假宣传,忽视保障职能,不讲前期投入,只介绍日后受益。
为治理商业养老险“销售误导”,监管部门将其列入了重点治理解决的范畴,设立全国保险投诉服务热线电话,保险消费者遇到问题可以做到投诉有门了,这是切实保证保险消费者利益的重大进步。与此同时,“多管齐下”围堵行业“害群之马”,要求保险行业加强寿险窗口服务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建立消费者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制度,对60岁以上人员强制实行风险压力测试,增强销售的合理性;完善保险营销员分级分类考试培训制度;建立销售误导责任追究机制,实行新型寿险销售犹豫期以及电话回访制度,及时纠正销售瑕疵。除此之外,监管机构发挥舆论监督优势,组织媒体深入公司、代理网点、投保人中进行明查暗访,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对保险消费者来说,同样有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增强风险意识,摒弃从众心理,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其次要有定力,买保险的初衷是什么,不是投资理财,关键是通过合理适宜的日常投资,保证晚年生活无忧。第三,对商业养老险种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轻信片面宣传和忽悠,坚持弄明白条款的主要内容,如果成了投保的明白人,对保险的认识就会提升到新的层次,更好地维护自身保险权益。假若在投保期间还有问题不清楚,建议通过保险热线电话或专业人士先行咨询,再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做出抉择,避免盲目投保,步入误区。
重阳,是属于陪伴的节日。每个人都会老去,奋斗毕生,更渴望阖家团圆、儿孙绕膝、安享晚年的温情与幸福。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我们在外打拼,回报家人、社会之余,为亲人配置一份保险,也不失为对未来的一份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