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中国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下称“保监会消保局”)与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保险保障基金”)在京召开发布会,联合发布2016年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
根据调查结果,2016年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为71.2,相比中值50高出42.4%,相比上年69.2的水平有所提升,表明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进一步增强。其中,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的5个一级指标,即保险环境信心、保险业信任度、消费者信任偏好、保险消费意愿、行业运行状况的指数分别为67.8、69.4、72.9、68.6、78.7。
对于保险产品和销售渠道等颇受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保险产品吸引力大幅提升。2016年,保险业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保险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开发设计了多种医疗健康类保险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看病、养老的保障需求;随着利率中枢不断下行,部分保险公司主推的较高结算利率万能险产品也受到部分偏好理财功能的保险消费者青睐。
不过,保险产品的保障需求满足程度有待改善、诚信销售的评价亟需提高、保险服务的便捷度有待提高。例如,重疾保险的条款晦涩难懂,保险消费者对于保险合同的理解不到位;保障范围存在真空地带,存在“大病难碰到,小病报不了”的现象,保险消费者希望保险公司能够适当放松限制程度,扩大保障范围。
从保险消费者对购买保险产品渠道的信任排序来看,信任度由高至低依次为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中介和互联网金融公司。保险保障基金副董事长易诚在发布会上表示,之所以保险消费者对保险中介和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信任度排序靠后,是因为保险中介存在代理人解答不专业、服务不主动、人员不稳定等弊端;互联网渠道存在产品宣传华而不实、购买咨询时解答响应慢、售后服务连续性不足、理赔便捷性不高等问题;一些银保渠道也存在销售专业性不够、售后服务跟不上等问题。
此外,体现保险消费者情感忠诚度的推荐意愿和增保意愿呈现“一升一降”的变化特点。“一升”体现在推荐意愿明显改善,表明保险消费者对于保险公司服务质量的提升、保险产品的丰富体会加深,促使保险消费者更加愿意向他人推荐。
“一降”则体现在增保意愿走低,成为保险消费意愿的短板。保险保障基金董事长任建国认为,一方面,目前购买的保险产品性价比相对适宜,保障水平已经足够充分,现阶段缺乏增保动力;另一方面,自身的保障需求无法通过市场上现有的保险产品得到完全满足,因此暂无增保需求。此外,还有部分消费者由于经济实力的客观约束,对心仪的保险产品持观望态度,如部分保险消费者认为保险公司推出的养老模式很有吸引力,但是目前消费能力没有达到。
保监会消保局局长吕宙在发布会上表示,保险消费者对保险业发展预期更为乐观,也期待保险业能够开发更多惠民的保险产品。因此,建议保险公司设计更加偏向大众、保费低廉的保险产品,进行普遍推广,还建议针对特殊群体开放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如老人、警察等。保险业应当抓住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养老需求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代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有利机会,找准市场定位,深耕细分市场,探索空白市场,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此外,保险公司还要在服务上体现更多人文、贴心的设计;扩大正面宣传教育,正向引导消费者。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不久,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保监会将继续强化以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为中心的一些工作,如继续出重拳治理保险业的两个顽疾,一是理赔难,一是销售误导。去年已经开始进行了销售误导回头看,今年还会继续强化这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