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坐拥牌照优势,融资渠道广,资金成本低。另一方面,保险机构也在通过场景搭建,通过保单积极切入消费金融市场。
日常消费信贷将高速增长
2012年起我国GDP增速放缓,经济步入新常态,制造业等传统行业的不良加速暴露使得银行对公贷款的风险提升,不少银行加大对消费金融业务的倾斜,消费成为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动力。
国务院去年6月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更是催热了整个市场。各路资本纷纷布局,抢食消费金融蛋糕,但拥有牌照的仅有16家,其中银河系资本就占有14家。银行虽然坐拥牌照优势,但是“编外”消费金融公司比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经营更为理想。
央行数据显示,中国消费信贷在整体信贷中占20%,但在国际上发达、成熟国家中这一比例一般能达到60%左右。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消费金融行业报告的统计,从我国个人消费金融的数据来看,未来还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0年可以达到十万亿级别,一个巨大的产业蓝海正在逐渐浮现。
从消费信贷结构上来看,2015年我国居民消费信贷78%集中于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日常消费贷款占比较低。安信证券分析师胡又文表示,随着消费主力人群的更替,借贷消费度日益提升,个性化需求逐渐提高,日常消费信贷将迎来高速增长。
面对几十万亿元的蓝海和政策鼓励,包括银行、保险、信托、电商、支付公司在内的多类机构纷纷申请消费金融公司牌照。但目前银监会下发的牌照仅有17张,其中由银行主导或者有银行参股的就达14家。
近日,又一银行向消费金融公司发起进军。9月19日黑龙江省银监局批复同意哈尔滨银行发起投资设立哈尔滨哈银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但还需要中国银监会进一步批复才能最终获得消费金融公司牌照。
某股份制银行发起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表示,确实有很多银行都想涉足消费类金融公司这块,虽然现在资产的可得性越来越少,但是以后会有更多持牌的金融机构参与到这块市场中。
银行系的优势
事实上,目前银行系主导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有其先天优势。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认为,从历史经营的状况来看,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方面已经有了良好条件,同时银行还具有无可比拟的规模优势,这些优势都可以移植到银行系的消费金融公司。
“银行主导或者参股的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通过这些有利条件更好地把握客户的消费行为,筛选出信用状况良好、消费能力较强的,符合目标客户要求的群体。”奚君羊指出,在征信数据方面,银行本身有大量消费者的历史数据积累,如信用卡使用、个人借款等信息。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研究员游春也认为,银行的零售业务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消费金融业务,也就是说银行本身有做消费金融业务的经验。现在银行把这一块业务独立出来运作,可以发挥既有业务优势;也能让新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变化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而在消费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中,胡又文认为,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坐拥牌照优势、融资渠道广、资金成本低,但传统金融机构在挖掘和满足用户需求方面不具备优势。
尽管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抢得先发优势,但在实际运营中,“编外”消费金融公司一边积极谋求合规牌照,一边各显神通绕开准入障碍。此外,“编外”消费金融公司比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经营更为理想。
浦东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邹纯指出,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最大劣势在于场景,“‘编外’消费金融公司在场景上占尽优势,而‘正牌’消费金融公司除了个别如苏宁消费金融外,其他均没有紧密联系的场景。”电商消费贷款从电商的消费场景中生长出来,与电商本身能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可以看出,“编外”消费金融公司在场景上的优势得益于与互联网更紧密的结合。
游春也指出,此前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加之定价水平和定价能力还有待提升。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就像出自名门正派的侠客,‘内力’———风控和资金实力不弱,但缺乏实战技巧,遭遇了一帮在街头格斗中成长起来的对手,落了下风。”邹纯认为,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要破解当下困局,应积极寻找与更多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相结合的模式和机会。
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但是消费金融行业在发展进程中仍然需着重关注风控这一大难题。风控是消费金融发展的关键,风控做不好,坏账率就高,会直接导致企业的生存危机。
上述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表示,由于消费金融所涉及的量小、业务比较分散、风险又比较大,所以专业机构就比较有优势。根据客户群的特征,会有一整套的风险控制模型和风险评价模式,更多是采用大数据的运用来筛选客群,从而分散风险。
上述银行人士表示,做消费金融的风险控制以后会更多依赖于大数据的分析运用,因为不可能对每一个客户做到贷前贷后审查,面面俱到。如果严格按照这样操作,十天半个月才能审批一批,跟做传统的贷款业务就没有区别了。而消费金融就是提倡的小额快速便捷,对传统信贷业务的颠覆。
此外,“征信体系的完善也是降低消费金融业务风险的关键”,上述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表示,关于征信环境,在我国市场还需要长期的培养过程。
保险公司:从信用保证保险切入
相对于银行、电商平台来看,保险机构在资金成本上,具有更低的资金成本,随着消费金融发展和行业逐步规范,秉承场景禀赋与大数据优势,并且有长期低廉资金保险公司在消费金融这块依然会得到提升。
部分新兴保险公司,通过保单连接多种场景和用户。互联网公司众安保险通过超过300多个场景与金融机构、平台电商等开展更多维的合作。
“众安想要实现跨场景信用消费的功能,采取以信用保证保险为基础的信用账户体系。”众安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
众安保险机构金融事业部负责人王鹰表示,众安的业务模式通过信用保证保险帮助有借款需求的用户获得融资服务。“我们的信用保证保险连接着资产端和资金端。资产来自于用户和场景,我们专注于C端用户,从客群来分,有白领、蓝领、农户等,不同的客群又有不同的融资场景,比如农户购买农机、白领购买3C产品、买房买车等等。我们会根据不同类型的用户客群,进入到不同的场景,去建立我们的产品体系和风控体系。”
众安主要和金融机构合作,满足用户的融资需求。在这里面众安起到桥梁角色:对资金提供方而言,众安下沉到不同类型的底层用户,通过信用保证保险为他们带来低风险优质资产。
除了新兴保险公司,在传统的大型保险公司中,平安保险可谓是最早做尝试的公司。平安集团旗下各类子公司积极探索如何切入消费金融领域。比如贷款余额已达1200亿的平安普惠公司,已是国内较大的消费金融公司,目前依然不断通过技术手段简化客户的贷款手续,切合年轻客户群体的消费金融需求。
“事实上,消费金融的竞争除了获客的竞争,最重要的依然是风控比拼。如何在高速发展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费率,同时控制信贷损失率。”消费金融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具有线下催收团队也是消费金融公司风控管控的关键因素。这一环节能够保证信贷损失率不会上升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