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开展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有25家之多,不仅有专业的农业保险机构,还有一些财险机构也在切入农业保险,其中不乏国寿、安邦财险等大机构。随着3月份国务院简政放权政策的推行,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不必再经过保监会批准程序,这无形中增加了财险进入农险领域的机会。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在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农业保险正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不过,受农业保险的本身性质决定,其经营和盈利仍是一大难题,险企切入这一领域仍需谨慎。
政策好,农险需求旺盛
近年来,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利好不断出台。2014年至今,国务院办公厅、农业部、财政部等在其发布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大对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制度的通知》中,都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农业保险的意见,把发展农业保险作为辅助农业发展的方式。
与此同时,《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提出“力争使农业保险参保农户覆盖率提升至95%以上”和“支持保险公司开拓县域市场,对其在中西部设立省级分公司和各类分支机构适度放宽条件、优先审批”。此外,中央财政正在协调实施“15+X”的保费补贴模式,即除了15种全国性的补贴品种外,各地还可以选择一类或者几类特色农产品和支柱农产品,享受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或以奖代补政策。
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险企对农业保险业呈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除了专业的农业保险机构,财险企业也在积极进入这一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当下经营农业保险的主体约有25家,其中不乏中国人寿、安邦财险等机构。而在2008年,经营农险的保险机构才7家,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增长了3倍多。
不止是经营主体增加,创新模式也层出不穷。指数保险、“保险+期货”等模式都是当下险企正在尝试的。另外,互联网+农险的形式也被一些保险公司运用进了农业保险。如太平财险近日推出的“千县千品”计划中,太平财险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介入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监控产品检测、包装盒标识等关键环节的全程信息系统,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由太平财险承保的每件农产品都可以通过记录的二维码追溯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质量指标及保单信息。
据保监会2015年保险统计数据显示,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74.90亿元,同比增长15.08%。“近几年政策很好,并且农险需求旺盛。”某农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尤其是政策提出要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对探索开展各类农险创新奠定了基础。
承保盈利仍是主要难题
虽然农业保险发展前景可期,保险机构也在积极切入这一领域,但农险专业度相对较高,中间环节复杂,加之经营受年景影响巨大,如果在像2012年或者今年这样的多台风、冰雹灾害的年景进入,缺乏经验和准备,极有可能造成巨大亏损。
上述某农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经营本身链条较长、地形天气复杂多变,在一定程度上给保险承保和定价带来困难,同时制定和开发一个农险品种还涉及到多方利益,需要去共同协调,这也给险企的承保带来了困难。
以安华农业推出的玉米产量保险为例,这款产品从前期开发到目前试点推广,共用了三年的时间。“这款产品安华农业研究了很久,三年前这一产品就基本成型了,但是受多方面的影响,直到近期才正式推出。”安华农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个新产品的开发需要考虑多方面,尤其是涉农的产品更需谨慎。据悉,这款产品就是在中粮信托、合作社等多方撮合下共同完成的,但由于刚推出,目前还仅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的部分地区推行。
除了产品本身开发的难题,承保盈利也是其中的问题之一。“没利润,有前景”几乎是业内对农业保险的共同看法。某业内人士表示,农险主要是是承保成本高,如果当年没遇到自然灾害,还能实现盈利,一旦有灾害发生,就全亏了,“经营农险基本就靠情怀了。”
国泰君安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农险的综合成本接近90%,承保盈利情况并不乐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直受到政策引导的农业保险如何在商业化与政策性上取得平衡是当前各保险机构的普遍困境。
从农险专业公司的经营数据也可看出,盈利确实是大问题,处于亏损状态的农险公司不在少数。如去年5月开业的中原农业保险,去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540万元,净利润为-5041万元。“农业保险的确不好做,实现盈利很困难,尤其是以商业保险来切入,这点险企还是需要谨慎点。”中国保险学会顾问、北京保险研究院农村保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江泰农林部首席专家郭永利表示。
不过,农业保险的前景也的确值得期待。相关人士表示,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但与农业保险第一大国美国相比,我国农业保险虽然增长强劲,但仍处于发展初期,承保比例依然不高,发展空间还很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