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份名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产品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关于加强人身保险产品精算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的文件,主要精神是加强对人身险的定价利率、精算假设、保单管理等方面的约束,再次强调“保险姓保”。
人身险业务包括了此前备受市场关注的万能险以及收益较高的年金类保险。客观上,新规如果得到实施,保险产品在理财市场上的吸引力将降低。这也意味着,保险公司通过销售万能险等高收益理财保险快速积累现金流,并在二级市场举牌以博取更高回报的模式,将受到制约。
外界一度质疑,保险公司依靠万能险激进扩张的模式在二级市场举牌,是否会给市场埋下隐患?
笔者认为,险资举牌是部分保险公司在资产荒压力下追求更高收益、承担更大风险的主动选择,只要合法合规,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近年保险行业在快速成长中,积累了成绩也暴露了问题。面对外界的质疑,保险业必须更多地审视自身,要成为更强的金融子行业,成为更强的资产管理机构,在市场上拥有更多话语权,不仅要靠“买买买”,更要依靠自身过硬的能力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
作为负债经营的行业,保险业一直高度关注风险管理。多年来,保监会对于高现价产品、中短存续期产品带来的风险保持着高度关注,从未停止过风险提示。
尽管如此,相比金融同业,保险行业在管理水平、投资能力、人才激励、信息披露以及市场化程度等方面仍有差距。
与众多金融行业一样,中国保险业并未经历完整的经济周期。当前利率下降,保险理财产品反而因为比较优势而迎来销售旺季,保险公司更应理性对待自身长期负债的使命,抵抗短期诱惑。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作为承接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行业,也不能因为担心某一类风险就因噎废食,贻误了发展机会。
保险业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需要依靠自身能力来调整和消化,也需要监管政策继续以“放开前端,管住后端”思路,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提高行业开放水平,激发市场活力。这正是去年以来相继实施的偿二代、中短存续产品新规等系列新政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