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在蚂蚁金服保险和CBN Data联合发布的《2016互联网保险消费行为分析》中,这个概念得到了确认。这份由蚂蚁金服提供原始数据的报告将所有购买过互联网保险的人群称为“保民”。截止到2016年3月,这一群体的规模超过3.3亿。
很明显,是消费金融时代孕育并培养了这个群体。如果说,“平台类保险”还残存着传统保险线上化的遗迹,那么嵌入在电商交易、支付账户、在线旅行等具体场景中的保险则是不折不扣的“互联网消费土著”。
在互联网平台上,保险与消费正展现出日益明显的“共生关系”。蚂蚁金服保险数据实验室分析师汤国权说,“一方面,保险切入消费场景,提升互联网消费活力,用户需求敢于进一步释放,另一方面,蓬勃生长的互联网消费又反过来激发更多的保险需求,带来增量,将大量互联网消费用户培养成了新‘保民’。”
保险让消费更流畅
今年26岁的王雪婷是从上大学开始接触网购的,算起来已经有8年时间了。那个时候网络支付还不是很发达,要时常跑到距离学校几公里的建设银行给绑定支付宝的银行卡充钱。虽然不太方便,但家中挑选、送货上门的体验还是让她乐此不疲。渐渐地,她也成了宿舍中的网购小达人。
第一次麻烦发生在两年后。当时,她在网上买了一件上衣,打开包装袋发现衣服破了一个洞。“我记得那个洞明显是烫的,不是我收到后撕坏的,所以就把破洞拍了照,发给卖家,要求退货。”王雪婷回忆说,“我们争执后决定,运费我先垫付,对方再给补上。”
随着在网络上购物逐渐频繁,种类逐渐丰富,这样的事情在之后的消费过程中时有发生。质量问题、图片与实物不符、尺寸不合适,各种问题都遇到过。有的时候,因为十几块钱运费,她不得不和卖家在平台上唇枪舌剑,“实在没谈拢也就不退了,还不够生气的。”她说。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她不再像以前一样热衷于网购,既担心买来不合适,又担心卖家不愿退货,白白浪费几十元钱。即使想要买,也会挑选自己以前光顾过,体验又比较好的店铺,不会再花心思看其他店铺的商品。
变化发生在读研期间,她发现淘宝网的许多卖家开始赠送退货运费险,这让她感到有些如释重负,“本来买东西就是为了需要,买不合适还要退,我们也觉得麻烦。好在现在不用再为运费的事情纠结,买的时候也大胆了很多。”王雪婷说。
作为助推网络购物从星星之火走向燎原之势的一代,王雪婷的经历绝非个例。蚂蚁金服与CBN Data联合推出的报告显示,被电商保险覆盖的“保民”,因为保险打消了其购物时的后顾之忧,其消费动力会显著增加,因此许多卖家都主动为买家投保。数据跟踪了一批为买家投保的中小卖家,发现,投保运费险后的几个月时间,其交易增长的速度要比大盘增速高出70%。
类似的促进作用在账户保险方面也有体现,数据显示:用户投保后近一年时间,由于对账户安全信心增长,在线理财金额增长率较大盘高出84个百分点,移动支付活跃度增长率较大盘高出38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在消费金融时代,金融与消费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那些互联网场景中的创新保险,正在让互联网消费变得更流畅。
激发需求与增强感知
互联网保险促进网络消费,反过来,蓬勃生长的互联网消费也在激发更多的保险需求。
一方面,互联网培育了大量新“保民”,在3.3亿的互联网“保民”中,80后占到47%,90后占33%,是绝对的主力人群,其中90后“保民”的增速更是领先其他年龄段。他们中有很多人从未在线下接触过保险,但是,他们熟悉网络消费,互联网保险正好可以降低他们接触保险的门槛。
另一方面,网络消费中正在快速增长的领域也有望成为互联网保险的新高地。根据中国网络消费指数,近五年,网络消费规模指数扩张了8.6倍,但吃喝玩乐等服务型网消规模扩展了70倍,互联网餐饮(线下消费)、航旅、教育、生活服务等领域年增长率都在70%以上。在其中一些领域,例如航旅,消费已经体现出对保险需求的激发作用,互联网旅行保险2015年的投保量增长率超过140%。
网络消费对于保险需求的激发不止于此。长久以来,保险行业在公众心中存在感不高,“无理赔无感知”成为一种普遍认知。事实上,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保险行业最发达的美国,保险也并不是人们关注度很高的一个话题。有调查显示,民众对保险业的关注度排在各种类目的第14位或者15位,跟交水电煤的关注度差不多。
因此,当网络消费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保险作为重要的配套服务就可以无孔不入。你可能一辈子不遭遇疾病、不经历意外,但是你会每天淘宝、定期出行,那么购买退货运费险、航班延误险就可能习惯成自然。
这样一来,网络消费之于保险就有了双重意义:激发需求与增强感知。而后者对于整个保险业的意义远不止于线上。
不应止步于“共生”
在这份关于互联网“保民”的报告中,有一个数据统计结果颇为令人意外,那就是东三省电商保险购买比例居于全国之首,辽宁比例最高,吉林和黑龙江排名第二、第三。
有分析认为,这与东三省距离主发货地江浙沪距离较远有关,消费者更容易担心货物在运输途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而一位在东三省从事电商工作的人士表示,这个数据分析结果与他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是吻合的,“东三省经济欠发达,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这就导致他们承担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在进行电商交易的过程中,买卖双方不信任的表现特别明显。因此,相关的保险刚好满足他们覆盖风险的需求。”
按照这份报告的分析,所谓的互联网“保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能力较高的人群,几个数据分析结果都能对此进行证明,比如“高额理财用户购买账户安全险的意向是普通理财用户的3倍”,“健康险购买意向排名前10的城市全部来自长江以南地区”,“购买旅行保险的用户对美食和数码的偏好是全网平均水平2.4-2.5倍”等等。另一类是熟练运用互联网的人群,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90后保民的增速是各年龄段最高的,其投保单量是70后的2倍。
因此,东三省电商保险购买比例高于全国或许意味着互联网保险的覆盖范围正在向消费能力偏弱的地区延伸。目前来看,能够为场景、保险公司和消费者三方提供价值的保险可以对消费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那些号称要开拓场景保险的互联网保险创业公司正日益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拿到数亿级别的融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保险不应该将目光仅仅聚焦在消费领域,几百亿规模的农业保险也在等待着互联网注入新的活力,广大农村地区还没有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便捷流畅的体验。
一家农业保险的负责人认为,现有的农业保险经营还在延续着铺设机构、政企合作的传统模式,由这两部分构成的渠道建设需要投入高额成本维护。如果在在此过程中引入互联网技术,农业保险领域可能呈现一番新的景象。
“农业生产与农村消费,是互联网保险可以开拓的更广阔的蓝海。”上述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