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血超1900亿
去年12月单月,11家险企通过直接注资和资本补充债券的方式共计增资427.5亿元,是11月增资数额的18倍。12月接连补血,这仅仅是2015年险企天量增资的一个缩影。
统计发现,2015年共有59家保险机构增资共计1922亿元,超过2013年和2014年增资总和。数据显示,2013年和2014年险企分别增资500亿元和1190亿元,2015年算得上达到一个增资峰值。
目前,险企主要采取“直接注资+发债”双项计划达到资本金满足相关规定。具体来看,去年股东直接注资的险企47家,增资金额923亿元,通过资本补充债和次级债补充资金流的险企有18家,补充附属资本908亿元。
从增资金额来看,在去年59家险企累计增资超过10亿元的就达到28家,包括安邦人寿、安邦财险、和谐健康险在内的3家安邦系险企增资最为引人关注,3家险企通过双项计划“补血”高达578亿元。
除了安邦系,中国平安和阳光保险子公司“补血”同样惊人,分别达到了205亿元和200.8亿元。例如,平安旗下财险、寿险相继公开发行银行间债券市场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50亿元、150亿元,平安养老获得股东直接增资5亿元;阳光保险旗下的财险和寿险则采取双项计划,分别得到股东注资19.08亿元和91.71亿元,并分别发行60亿元和3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此外,两大集团自身也获得股东增资,其中,平安集团补充资本金91.4亿元,阳光保险集团则为30亿元。
天量增资挂钩投资
事实上,除了安邦系、平安系和阳光系列入增资大户外,泰康人寿、华夏人寿、前海人寿以及天安系在增加资本金上也是毫不含糊,2015年,单个公司增资均超过20亿元。而这些增资大户的诞生与频频投资相关连,投资相对积极的险企对资本金要求也较高。
在这些增资大户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举牌专业户安邦保险。超过500亿元巨额增资背后是安邦保险的疯狂举牌。数据显示,去年一年,安邦保险通过旗下4家子公司在二级市场频频出手,举牌了10余家上市公司,除了继续与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撕扯外,举牌产业还横跨房地产、商贸零售、医药生物、电器设备等领域。
在房地产领域,安邦保险不仅以持股29.98%的优势夺下了远洋地产的大股东地位,还觊觎着金地集团、金融街等公司的话语权。此外,在去年末“宝万”之争中,安邦更是因为财大气粗充当了关键角色。
一位保险专家指出,由于投资领域不同,对偿付能力充足率要求也不一样,险企为了在资本市场波动中争得加仓先机,频频补血来满足要求。
事实上,在险企增资大户中,成立不足两年的前海人寿更为引人关注,去年9月2日,前海人寿发行资本补充债“补血”58亿元,在投资方面去年举牌7家上市公司,包括万科A、明星电力、合肥百货、南宁百货、中炬高新、南玻A、韶能股份。
与此同时,活跃于资本市场的不止于此,华夏人寿和富德生命人寿分别举牌同洲电子、希努尔和浦发银行、农产品。与此同时,阳光人寿也加入举牌大军,去年分别举牌了凤竹纺织、中青旅、京投银泰、承德露露4家上市公司。
二级市场远远不能满足险资的猎奇心理,2015年,以安邦为首的险企海外并购团更是让浸淫于金融领域多年的传统企业大惊失色。历时一年,安邦六度出手海外扫货,耗资超过400亿元,拿下美国信保人寿、比利时FIDEA保险、韩国东洋人寿等金融机构。
备战新年市场扩张
一位保险人士解释,在增资的背后,最关键的还是为了业务的扩张。据了解,保险业为负债经营,每收入一笔业务都需要提取一定的准备金,这都需要与资本金相匹配。而险企为了增设分支机构以及进一步抢食市场,增资成为必然的选择。
尤其每到年初,险企都通过开门红来加大业务推动。例如,今年元旦期间,富德生命人寿三天收入规模保费接近200亿元,国寿的个险渠道在一天内更是实现了保费收入4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业务收入,都需要大量的资本金来支撑。
统计发现,去年增资表现抢眼的公司,在业务发展、机构设置方面发展较快。去年安邦人寿成立了基金管理公司,并设立深圳分支机构,刚刚成立的安邦养老险也接连开设3家分支机构;前海人寿也相继设立湖北、四川、江苏3家分支机构。
除了培育新机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外,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11个月,寿险公司保费收入达到2.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四成。在拉动保费飙升的产品中,传统保障型产品退位,以万能险为首的理财型产品充当急先锋,同比增长超九成。“投资型业务对公司的资本金消耗更快。”某险企资金运用负责人表示,理财型财险业务对资本金的消耗须得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作为后盾。
近两年,为了控制理财型保险业务的规模,保监会要求险种与资本金挂钩,如2013年发布财险公司投资型保险可使用规模与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150%以上的溢额挂钩,其溢额应大于预定型产品应计本息余额的10%加上非预定型产品应计本息余额的2.5%之和;去年12月下发的高现价产品征求意见稿中更是指出,保险公司高现价产品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资本金的2倍以内等。险企为了增加理财型保险产品销售,以扩大规模,通过各种途径补血资本金满足监管要求成为了关键。
增资渠道单一监管帮扩容
在资本市场跑马圈地、保费市场扩充领地的险企,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显得有些单一。一位险企高管介绍,险企增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股东出资,然而动辄数十亿元的出资对股东的资金实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有分析人士解释,当债券市场融资成本较低时,险企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拿钱,以待以后发展业务时派上用场。不过,以监管要求的发次级债比例来看,目前次级债发行额度已有限,去年增资的59家险企中,仅有4家公司发行了次级债,规模仅为24亿元。因此,扩大补血渠道迫不急待。
基于此,保监会于去年12月底对外披露险企资本补充相关规定的征求稿,明确设定了险企补充资本的方式不限于股东增资、普通股和发行次级债,扩展到优先股、债务性资本工具、保单责任证券化产品、非传统再保险。事实上,在此之前已有险企进行了增资探路,例如去年6月中国人寿透露成功发行总值12.8亿美元、以美元计价的次级资本债券。还有险企另辟蹊径,通过上市的方式直接在资本市场融资。去年10月,国内再保险集团——中再集团赴港上市,12月永诚保险登陆新三板。
“中小险企在新发展环境下压力更大,有融资需求的话,上市不失为一个新融资渠道。”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朱俊生表示,不过,借助外力增资只是权宜之计,险企想增强竞争力,长期来看还是需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尽早实现盈利来实现经营的良性循环。
征求意见稿在为险企补血提供新方式的同时,也设置了相应的门槛,例如险企发行优先股与净资产挂钩,如上一年末在10亿元以上,还得有完整健全的三年滚动资本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