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养老储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了解,该《报告》研究历时近一年,分别采用线上和线下实名制抽样调查方式,调研了我国36个大中城市的城镇企业单位职工共计5400余人,较深入全面的了解了全国大中城市职工养老储备的现状和需求。
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大中城市职工养老储备指数为59.7分,一级指标中,稳定度最高,指数值为62.6;充足度次之,指数值为59.2;认知度最低,指数值为56.6,比储备指数低了3.1。
据悉,该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3级指标分别是充足度、稳定度和认知度;二级指标则涵盖公众普遍关注的基本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不动产、养老规划等内容。同时,在指标体系中纳入相应的权重系数及五个档次的评价基准,实现了对我国大中城市企业职工养老储备情况进行客观、综合、全方位的量化评价。
业内专家表示,《报告》的研究成果是国内首个衡量养老储备稳定度、充足度、认知度,并对其效益评价进行系统调查和全方位数字化测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数,是保险业积极贯彻落实"新国十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保险业积极参与国家社会民生、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实践,对于推动民生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朱进元表示,《报告》的发布,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也希望保险行业能关注、能研究、能积极参与提供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三大建议积极解决问题
从《报告》的调查结果来看,不同企业的养老储备情况差异较大。分企业类型看,国有企业职工养老储备总指数最高(63.8),其他类型内资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最低(56.1)。分行业看,"金融业"和"采矿业"最高(均为62.1),"住宿和餐饮业"最低(57.4)。分企业规模看,1000-9999人的企业最高(65.9),19人及以下的企业最低(46.8)。
同时,商业保险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扩展。根据调查,企业年金计划和各种商业性保险(养老和医疗等)是职工养老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访者中,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人数比例仅为33.5%,而购买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人数占比为41.3%。另外,企业没有提供重大疾病保险、商业意外保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中任何一项的受访者高达38.3%;个人没有购买上述任何保险产品的比例则为42.0%。
报告还反映出,养老资产配置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就公众关心的房产和储蓄问题,《报告》显示,中国城镇职工平均拥有不动产1.06套,住房作为养老储备的工具是必要的,但考虑到未来住房从总体上将供大于求,随着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变现能力可能面临较大挑战。因此,住房的养老功能只能作为一种补充,而不应被过分夸大。同时,受访者(含家庭)对银行储蓄情有独钟,这一人数比例高达79.8%,表明中国家庭的大类资产配置还是比较保守,长期来看还有待改进。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报告》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很有必要,同时在路径选择上下功夫,抓住改革重点;二是提高职工养老储备水平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尤其是尽快推出"税延个人养老账户",让职工自己参加账户投资增值;三是重构家庭大类资产配置,有利于提升职工养老储备水平,需要完善资产市场,并进行文化塑造。
推进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2015年是养老金改革的大年,中国养老金三支柱改革都进入了深水区,取得一系列成就。第一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已于今年8月24日面世,现正紧锣密鼓推进;第二支柱是今年2月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管理办法》,亦在逐步落地;第三支柱即全面深化改革,要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以改善中国职工养老储备的结构和指数。
展望未来,中国养老金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郑秉文建议,许多问题还需尽快达成共识,并推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其中,进一步完善多层次体系,加快发展第三支柱更加迫切,也非常可行。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通过养老储备指数的研究与发布,希望发挥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引起决策层的关注,为未来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发挥较好的参谋作用。二是引起社会民众的关注,让百姓意识到养老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政府,还需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来安排养老事务。三是引起保险界的重视,作为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具有巨大的需求潜力和市场空间,希望保险业能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民生保障事业,开发并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