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志愿服务兴趣爱好和服务时间是首选
从志愿者对志愿精神的主观认识来看,绝大多数志愿者都持有一种正面积极的态度。如72.7%的志愿者认为志愿精神是无私奉献,71.1%认为其体现了互助精神,59.4%认为是一种慈善精神等等,这说明志愿精神在志愿者中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声誉。
当志愿者决定参加某项志愿服务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三项即兴趣爱好、服务时间和服务对象,选择比例分别为27.6%、26.9%和23.1%,除了兴趣爱好和服务对象带有志愿者的主观选择和判断外,服务时间的合适性也是决定志愿者是否选择参与某项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因素。
对于未来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意愿,37.4%的志愿者表示自己会继续参加,而且会增加参与时间,55.1%的志愿者表示自己会参加,保持原来参与时间,7.2%的志愿者表示自己会参加,但会减少参与时间,0.3%的志愿者表示不再参加。可见,超过九成的志愿者对未来继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较高意愿。
公务员和学生最希望获得适当的精神报酬奖励
虽然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是本着为社会服务,贡献社会的精神,但适当的精神报酬奖励也是必要的,既有助于肯定和鼓励志愿者的志愿行为,又能为社会树立榜样示范。调查显示,有19.1%的志愿者表示希望有适当的精神报酬奖励。从不同职业的比较来看,国家公务员和学生对精神报酬奖励更为看重,选择比例分别为22.1%和20.9%,高于其他职业的选择比例。
在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关注度上,8.9%的市民表示很关注,41.5%的市民表示比较关注,33.4%的市民表示一般,13.7%的市民表示不太关注,2.5%的市民表示不关注。可见,当前有超过一半的市民对志愿服务活动有较高的关注度。
对于未来是否希望接受志愿服务,15.2%的市民表示很希望,37.6%的市民表示比较希望,34.7%的市民表示一般,6.8%的市民表示不太希望,5.7%的市民表示不希望。可见,有超过一半的市民对未来接受志愿服务有较高期望,这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阻碍志愿服务最多的是时间冲突
调查显示,在各类保障措施中,志愿者最迫切需要的是人身保险,选择比例高达64.3%,其次为应急制度和医疗卫生条件,选择比例分别为39.2%和37.8%,这些为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保障措施提供了方向和着力点。
虽然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持有正面积极的态度,但是现实生活中总是有诸多因素会阻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其中,时间因素即志愿服务活动时间与个人生活或工作学习时间相冲突是首要因素,志愿者的选择比例高达75.6%。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因素为服务效果不清楚和对志愿权益保障不足,选择比例分别为38.5%和38%。因此,要进一步促进志愿服务的参与率,就要注重弹性时间安排、活动效果提升及有效的权益保障。
当前在上海开展志愿服务还面临很多困难,其中志愿者选择“民众对志愿服务了解不够”的比例最高,为64.8%。可见,当前仍需加强对志愿服务及相关理念和知识的宣传力度。此外,资金不足、志愿者组织缺乏有效管理、人员素质不适应服务要求等等也是当前开展志愿服务面临的主要困难。
[市民最迫切需要项目]
环保、平安和敬老类志愿服务排前三
目前,上海各级志愿服务项目共包括20大类,调查显示,市民最迫切需要的三类为环保、平安和敬老类,得分分别为4.29分、4.27分和4.27分,此外,应急救援、医疗卫生、帮困和便民等类的得分也比较高。这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及志愿者和市民参与志愿服务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