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9月8日,由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办、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健康保险专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主要探讨商业保险如何服务医改等问题。2012年以来,健康险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除了大病保险等政策性险种推动外,背后支撑的更是一个蓄势待发的需方市场。中日友好医院医保办主任张知新说,对商业健康险的需求越来越大,“像火山随时爆发”。
商业健康险的需求正在快速积聚
目前市面在售的健康险主要提供疾病、医疗、失能和长期护理四个方面的保障。100多家保险公司共开发了2300多款健康险产品,今年1-7月,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414.04亿元,同比增长40.70%。
参加座谈会的嘉宾不约而同谈到了商业健康险的需求正在快速积聚,其中人口老龄化是重要因素。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6年发布的数据,2001-2020年中国将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慢病管理、慢病预防、抗衰老、康复、护理的巨大市场需求亟待释放。”张知新说。美国宾州大学教授Emanuel以美国医改数据说话,过去5年间,老龄化为实际医疗花费增长贡献了2个百分点。
现实中发展健康险仍困难重重
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首次明确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原国务院参事、中国保健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秦小明把健康服务业分成三大板块,分别是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她认为,长期护理险、医疗责任险和医疗意外险,都是需求迫切、应当重点发展的险种。
尽管政策给力、需求巨大,但与现实比还有不小落差。比如,民众对商业健康险的普及认知度低,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不够丰富(失能险和长期护理险发展不起来),保险公司难以在医院搭建技术平台,医院没有动力与保险公司一起提质增效,缺少专业理赔队伍等。因此,对费用控制成为健康险发展的最大障碍,几家专业健康险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Emanuel介绍,美国的平价医保法案通过强制购买商业保险制度,将更多的人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内。他认为,美国控制医疗费用的方法值得中国借鉴,包括减少医院的使用,通过家庭开展主要的护理,减少不必要的治疗,特别减少昂贵但疗效不一定更好的治疗是关键。他还介绍了美国支付方式的转变,包括按照人头收费和捆绑支付方式。
“根据美国经验,中国的医改不应过度修建医院,特别要警惕住院治疗,而要强调门诊和家庭治疗。政府应当停止对医院进行补贴,让保险公司介入其中,根据费用和质量与医院进行谈判。”Emanuel说。
南开大学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说,参与医疗改革,保险业必须发挥自身的专业力量,帮助医疗机构控制费用。但前提是,保险业必须具备专业的人才队伍和技术力量等。
“保险业应该正确认识健康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思考如何与公益慈善相衔接,提升专业能力,更全面地服务医改。”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