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保险业正处于上升发展期,即便将来不能上市,股东退出时也能获得不菲的股价差额收益,所以入股保险公司是一笔长期的价值投资。
光控股不够!控股广信人寿、永安财险,增持民生人寿之后,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再度挺进保险业。9月18日,复星国际与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联合宣布,双方合资筹建的人寿保险公司已获得中国保监会的正式开业批复。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名为复星保德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将在第四季度于上海正式开业。
拾起保险拼版,复星系架构的金融版图又向外拓宽了一块。然而,对当下资本云集的保险业而言,复星保德信人寿只是争相涌入的各路大军中的非典型一员。
政策面也为这支险资大军提供了利好。10月22 日、23日,保监会相继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关于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规定的通知》等6项新政,给险资打通了上述投资渠道“脉络”。
或许是巧合,10月23日这天,保监会公布的经营数据显示,9月份保险资金新增投资1266.28亿元,环比增加1194亿元。新增投资中,有一定的权益资产配置占比。
一位接近保监会人士认为,权益投资之外,受首批险资新政的推动,保险公司增加了诸如PE、另类资产的投资。
“地方引导,民企参与”
一份有关待筹保险公司的名单近期流传于保险业高层圈内,有媒体报道,名单上的公司包括:东海航运保险、西部财险、三峡人寿、君泰财险、广商财险、中路交通财险、童缘少儿人寿、天伦人寿、恒邦财险、国联人寿、神州汽车保险、中韩人寿、金色人寿、大爱人寿等近百家。
近百家意味着什么?从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全面恢复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市场中正式营业的保险公司总计也不过120余家,而如今待批筹建的保险公司,就已经逼近32年来的数量总和。
“这是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保险业加大开放后,保险市场迎来的第三波批筹高峰。第一批是入世起初,以中意人寿、中英人寿、中美大都会人寿等为代表的合资保险公司;第二批在2006年前后,出现了以合众人寿、国华人寿、华夏人寿为代表的中资保险公司;第三批正是此次各地蜂拥筹建的地方法人保险公司,扩容明显,股东资本实力雄厚。”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月飞说。
从外资推动到民营企业主导,10年之中,待筹保险公司的股东背景也在悄然变化。
“地方引导,民企参与”的架构在此波筹建潮中多有体现。恒邦财险的主发起人是江西省行政事业资产集团公司,以及赣商股份、江西省投资集团等10余家股东;三峡人寿的情况大同小异,大股东力帆集团公告显示,由渝富公司、力帆集团、重庆财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家和兴置业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投资组建的三峡人寿,经营目标是针对缓解三峡移民搬迁而凸显的社会保障民生问题,重庆保监局信心十足地表示“三峡“拿到牌照的可能性很大。
“市场空间还可以挖掘”
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中,不仅是成都、南昌、长沙、南宁等二线城市已经或正在筹备地方法人保险公司,昆明、洛阳等三线城市也都在推进当地首家地方法人保险公司成立。
“各地情况不同,所以地方性保险公司还是有存在的必要。”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指出,一些大型国企本身有较大的保险需求,一旦成立保险公司后,初期“靠股东吃饭来喂饱自己”不成问题。“比如,长江财险的主要股东便是有较大投保需求的国电集团和武钢集团。”王国军表示,地方性保险公司的成立,为当地产业资本开辟了一条新的投资渠道,有利于省内自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合。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地方大型项目保费从此回归当地地方性保险公司——避免保险资金上缴异地的保险公司总部,造成地方资金流失。留住保险资金,既可以支持当地经济建设,又有助于实现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的。
事实上,保险公司筹建潮背后,折射出其他投资渠道降温的同时,保险业的投资价值却在进一步显现。
“中国人的商业保险意识不强,却熟知社会保险的知识,说明相关的商业险机构和从业人员还不能匹配消费群体。有数据统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人均拥有保单6-7张,而中国人均仅有0.2张,市场远没有饱和。”太平人寿浙江分公司高级经理彭湃支持保险业进一步扩容,她表示业务发展比较好的寿险公司,利润平均在30%-50%,有较大空间可以挖掘。
而甚嚣尘上的“保险业上市开闸”的说法,也间接成为各类资本蜂拥而至的驱动力。泰康人寿浙江分公司某不愿具名的负责人表示,保险业正处于上升发展期,根据以往的经验,即便将来不能上市,股东退出时也能获得不菲的股价差额收益,所以入股保险公司是一笔长期的价值投资。
生存艰险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意义在于,尽管保险业目前被资本青睐,但是一旦身处其中,仍需要探寻各自的生存之道。
“从筹建工作开始,到获得牌照、正式开业至少有一年的时间。而审批一旦通过,就会进入激烈的市场化竞争。”浙商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指出,各地设立保险公司的初衷或许不同,但可能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找准定位,在竞争主体加速扩容的背景下,持续盈利的要求将会对新入场保险公司造成巨大压力。
“以大数法则为经营基础的保险公司,决定了其必然扩大业务范围以分散风险的特性,而地方保险公司的经营局限于某一地区,股东多为本地,业务风险过于集中。”业内人士认为。
就保险业发展现状来看,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财险的盈利周期通常要在5年以上,寿险公司则需要更长的投资周期,不少成立10年以上的寿险公司至今还没有见到盈利的曙光。因此上述业内人士担心,民营资本涌入此波筹建潮可能会重蹈7年前的覆辙。“2004—2005年间成立的民营保险公司,曾被期望能打破国有保险公司的垄断格局,促进市场发展,但是他们后来都发展得不温不火,有的因为经营不善,甚至出现股东更迭频繁的状况。”
即便如复星集团这样大体量的民营企业,此番牵手美国保险翘楚也身处在一个大背景下:在华合资寿险公司因股东内耗等问题,盈利周期被普遍拉长至十年以上,行业仅有中宏保险等盈利个案可寻。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