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先生的遭遇
去年6月,吴先生接到了某保险公司电话,向他推销一款保险产品。“其实我经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一般打来就是直接回绝,可那天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居然答应投保了。”在没有了解保单具体内容时,吴先生糊里糊涂答应了投保。
没几天,吴先生就收到了保单,因为急着出差,他匆匆签字后就留在了办公桌上。等他出差回办公室,发现保单已经不见了,再向保险公司咨询,说没有问题,只要有电话号码就行。
到了8月,吴先生得了一场重病,他原以为6月的保单能够派上用场,可不想去电申请理赔却遭到拒绝。原来他所投保的是一份意外险,对“疾病”无法理赔。
让吴先生想不通的是,一般的意外险100元就能买到10万元的保额,可他每年支付保费7000多元,保额却只有30万元。感觉被欺骗的吴先生要求退保,最终只拿回了一半保费。
接听电话别说“好”
通过吴先生的表述,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在对保单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答应投保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其实,这与电话保险销售人员的“话术”不无关系。通常,保险营销员的语速会较快,通过一系列数字的表达,让你产生保费很低、保单性价比很高、保费能返还就很划算等错觉。这样一来,在对保单实际保障范围不甚了解,也并没有算清保费究竟划不划算的情况下,不少人就会稀里糊涂答应投保。而只要你说出“好的”、“可以”之类的话,就会被认为同意投保。一些持卡人的银行卡也会在24小时内被扣除第一笔保费,保单自划账后第二天的零时开始生效。
“主导”对话先三问
要避免这种糊涂投保,你应该“主导”对话,至少应该问3个问题。一是:保单的保障范围是什么?是意外险、健康险还是财产保险,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得到理赔?二是免赔责任有哪些?三是保险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效?
在有了这3个问题的解答后,你并不需要急于答应投保,可以要求对方把具体的保额、保费清楚地告诉你,在你记录后,可上网与同类产品进行比较,看看性价比究竟如何。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型产品与返还型产品在保费制定上有着较大差异。消费型保险是一种保费付出后,即便不发生保险事故也不予退还保费的产品,而返还型产品则是在到达一定保险期限时,未发生保险事故,就能拿回所缴保费的产品。
吴先生所投保的就是一款返还型的意外险产品,而他所说的保费100元可享保额10万元的则是消费型产品。同样保额的产品,返还型的保费要高出消费型一大截,因为其中不单单包含了风险保费,还包括了储蓄保费和一些附加费用。对想要低保费、高保障的投保人来说,消费型的保单比较合适,而对于想要借助保险的强制储蓄功能,在获得一定保障的同时又有笔积蓄的人来说,可选择返还型保单。
返还型产品在到期前退保会面临较大的经济损失,基于这一原因,投保人对自己的缴费能力要有个长期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