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前三季度寿险业效益不错,但丝毫没有缓解缺钱这一难题,各公司的偿付能力持续下降,而融资渠道却有限。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金麒麟论坛上披露,保监会将研究建立更完善的资本补充机制,为险企拓展融资渠道。
陈文辉表示, 虽然保险业务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但险企的偿付能力不容乐观。受资本市场下跌、上市公司向股东分红、公司业务发展消耗资本金等多因素的影响,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持续下降。“尽管行业整体上偿付能力充足,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数量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增加,但少数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呈现显著下降的态势,特别是一些大的公司过去偿付能力是非常充足的,最近也出现了比较快速的下滑势头。”
由于偿付能力充足率与业务拓展紧密挂钩,各公司都在设法让这一指标符合监管规定。通常而言,险企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50%。今年以来,多家险企为了防止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影响业务发展,不断掀起融资潮。
但是,目前险企资本补充的渠道较为有限,除了自身积累的内生性融资外,外源性融资方式主要有股东注资、公开上市募集和发行次级债务,其中发次级债融资较为直接省事,成为最常规的融资方式。近期,就有平安人寿除了股东增资50亿元外,还将借发40亿元次级债募集资金;寿险老大中国人寿也要发高达300亿元的次级债,市场最新传出,这一计划已获批,该公司将发行10年期和15年期两个期限品种的次级债。
但不可忽视的是,次级债只能解决眼前资金困难,并不能提升公司的经营水平,未来公司将不可避免地承担到期偿还风险,行业大规模发债很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陈文辉还表示,次级债务属于私募发行,融资性能较差,这是保险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险企的融资难题,陈文辉指出,争取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交所挂牌平台交易增加次级债务市场的流动性;提高次级债募集和转让的流动性,并研究开放次级债券、可转债、混合债等资本补充的金融工具;保监会还将探索和支持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开展人民币债权融资。
此外,保监会还将改善投资环境,助推险企通过提高收益补充资本金。陈文辉介绍,在风险可控、强化监管的前提下,适度放宽权益类投资的比例限制,并将引入外部机构竞争,进行优质资源配置,将一定比例的保险资金委托外部机构进行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