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战术各异的保险三巨头,今年的营销布局却出奇的一致,无不将产品押宝在分红险身上。从本报获取的业内交流数据来看,截至目前,分红险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寿险业务中的保费占比已分别高达80%、70%、40%以上。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战术转变。分红险一险独大的背后,是新会计准则下各险企对市场份额的一次捍卫战。
向分红险一边倒
新会计准则是保险业最近热议的焦点之一。新准则之下,保费统计方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各险种的含“保”量。
浅白地说,就是保费收入并不能全部计入保费,要进行保险合同分拆以及重大风险测试,只有满足重大风险的才能计入保费。对于传统险和短险,均能计入保费;对于分红险,绝大多数能计入保费;对于万能险,只有满足重大风险的才计入保费;对于投连险,只有很少部分计入保费,其他计入投资型收入。
最明显的变化将发生在寿险三巨头身上。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考虑到中国平安万能险占比较大(占30%至40%),预计新准则对中国平安保费影响较大,预计减少30%至40%;对中国太保的保费影响居中,预计减少10%至15%;对分红险及传统保障型产品占比较高的中国人寿保费影响相对较小,预计减少10%以内。
在保费论英雄、论排位的国内保险业,这意味着市场份额的突变。具体表现为:在寿险领域,中国平安的份额会有所下降、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市场份额会上升。中国平安没有选择坐以待毙,从去年底开始,以往中意万能险的它出现了明显向分红险倾斜的战术转变。而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今年延续向传统保障及分红险“一边倒”的策略。
整个行业亦如此。“总部下了死命令,今年分红险业绩一定要上去。”一家中资寿险公司上海分公司银代经理对记者说。从本报获取的内部数据来看,在众险企颇为重视的上海市场,2010年2月,分红险保费收入实现55.7亿元,环比增长18.3%,在所有寿险产品中的保费占比从1月的43.2%激增至2月的77.2%。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风光一时的投连险、万能险以及年金险、普通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其余6项险种合计保费收入也只有16.4亿元,且6个险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环比负增长。
银保以量补差
除向分红险倾斜之外,以三巨头为首的寿险公司在市场份额捍卫战中还采用了银保“以量补差”的战术。
由于保费收入在统计时要被“打折”,因此,各家寿险公司均选择以冲量方式来抵消保费缩水的损失。“由于代理人渠道的业绩拉上去较难,而银保渠道短时间内可以冲规模,因此,今年一上来,各家寿险公司就开始猛做银保业务。”一家寿险公司银保负责人说。
于是,经历了2009年短暂退热后的银保业务,近期再现高烧。同样以上海市场为例,今年2月,上海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46.41亿元,环比和同比增幅分别高达36%、46%。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9家公司的银保保费收入都实现了环比正增长。
当各险企在分享银保盛宴的同时,市场人士看到的却是银保高烧背后的隐忧。“因为分红险近乎全额进入保费,而银保渠道又容易冲规模,因此,不少公司近期在银保渠道主推短期趸缴型分红险产品。虽然这类产品的保费收入能够计入保费,但是它的利润率和万能险一样都比较低。因此这部分保费的含金量很低。”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各险企对分红险、银保业务趋之若鹜的背后,是誓死捍卫市场份额的冲动。不过,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相比市场份额而言,投资者更应关心的是保费统计口径调整是否会影响保险公司的价值?“我们认为,保费口径只是影响保费在会计报表上的呈现形式,并不影响保单的一年新业务价值,从而并不影响公司价值,保费口径的调整更能让投资者明白市场份额意义并不大,最关键是一年新业务价值。”
据投行人士预计,中国太保、中国人寿2010年一年新业务价值增速能达到15%,而被认为市场份额会缩减的中国平安,却反而因为今年前两月个险新单增速(利润率最高)大幅超预期,而被预测2010 年一年新业务价值增速高达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