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高速扩张的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华联合),2007年突然爆出巨亏。截至2007年底的统计显示,中华联合财险亏损超过64亿元,而其大股东新疆建设兵团的年生产总值也只有74亿元左右。
中华联合如何一步步走向亏损之门,查阅了中华联合近十多年的财务数据,就会逐渐揭开谜底。
1、成立即亏损
中华联合前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始建于1986年,总部设在新疆乌鲁木齐。
从1986年到1996年十年间,中华联合前身兵团保险一直保持了平稳高速增长态势。其保费收入从1986年的0.02亿元,一路增长至0.13亿元、0.24亿元、0.32亿元、0.39亿元、0.54亿元、0.74亿元、1.02亿元、1.31亿元、1.95亿元、2.40亿元。
虽然保费收入持续增长,但由于中华联合赔款过多,导致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成立初期,中华联合单一经营建设兵团内部“种、养”两业保险业务。根据《中国保险年鉴》,1986年,中华联合收保费206.08万元,当年赔付313.39万元;1987年收保费1067.03万元,赔付975.59万元,除去费用净亏89.95万元;1989年收保费2591.1万元,赔付高达3037.7万元,除去费用净亏938.9l万元。
事实证明,单纯经营“种、养”两业保险,中华联合举步维艰,无法维持正常经营。
1989年为支持中华联合试办农业保险,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放宽了其业务险种范围,批准经营兵团农场以下的财产险、人身险业务。在大力发展财产险、人身险业务的同时,中华联合调整农业保险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以农养农、以工补农”的大农业保险思路,制定了“丰年加快积累,平年略有节余,大灾综合调剂,稳定协调发展”的经营方针。
这期间,中华联合大力发展兵团农场范围内除“两业”保险外的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以其盈余来调节“种、养”两业保险的不足。一是扩大承保面,对全兵团“种、养”两业保险实行政策性统保;二是把农业保险的当年节余,按3:7比例留在师、团,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三是根据兵团农牧业生产实际,对“两业”保险实行“低保额、低保费、低保障”的三低经营原则。
l990年,中华联合又对全兵团农牧团场农机具实行统保。上述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公司多年经营亏损的局面。
199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批准扩大经营范围,批准中华联合经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范围内除法定保险和外币保险外的所有保险业务,中华联合经营与发展出现了新的生机,公司经营开始转亏为盈, 1992年盈利近1000万元。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公司更名为“新疆兵团保险公司”。
2、高负债模式埋隐忧
高速成长中,中华联合的负债亦急剧膨胀。
1986年,中华联合银行存款有3408万元,负债仅为483万元。在随后的几年里,其负债急剧增加,次年就达到1225万元。
到了1994年,中华联合负债已经达到13051万元,而其银行存款为13550万元。
中华联合追求的是快速提高市场占有率,迅速增加保费总收入以扩大规模。
从1996年的市场占有率可以看出,当时中华联合已经成为全国排名第五的财险公司,其产险市场占有率为0.50%,总保费市场占有率为0.28%。到了2002年,中华联合在新疆地区的保费收入,已经达到第二位,仅次于人保。中华联合全年承保金额达到了1628亿元,实现保险业务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33.13%。
当年,公司高层访问欧洲8国、美国、墨西哥和中国港台地区。
事实上,在2002年,中华联合的负债总额已经超过了银行存款,从当年的《中国保险年鉴》可以看出,2002年其负债总额为5.04亿元,而银行存款仅为4.45亿元。从其2001年的数据来看,负债为6.52亿元,大大超过银行存款3.55亿元。
高速扩张导致债台高筑,为今后的“崩盘”埋下祸根。
在新疆地区站稳脚跟后,2001年11月28日,中国保监会批准了中华联合业务经营区域扩大到内地9省市。2002年9月16日,中华联合成立杭州分公司,当年11月22日,成立成都分公司。虽然成立不久,但到了年底,这两处的分公司分别完成保险业务收入1811万元和444万元,显示出强劲的势头。
中华联合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的分公司,也都在热火朝天地开展。
全国铺开摊子以后,中华联合采取了市场化的用人和激励机制,全面实行向一线倾斜的激励政策,在新疆的分支机构全面推行“绩效挂钩”的分配制度,在内地省市分公司采取“一司两制”的政策,实行基薪、绩效加奖金的薪酬制度。
受到薪酬制度的刺激,2002年超额完成计划任务的分公司达到10个。
在加速向全国扩张的同时,中华联合不忘把名字改成全国性的。
2002年9月20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和中国保监会批准,新疆兵团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这是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