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责任划分的核心依据
1.技术等级决定责任归属
L0-L2级(辅助驾驶):驾驶员全程负责。例如开启自适应巡航(ACC)时,若因驾驶员未及时接管导致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但若系统存在设计缺陷(如无法识别静止障碍物),驾驶员在尽到注意义务后可向车企追责。
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主导驾驶,但驾驶员需在系统请求时接管。若系统未及时发出接管提示或存在缺陷,车企需担责;若驾驶员未响应接管请求,责任由驾驶员承担。例如北京2025年实施的《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明确,L3级事故责任可能由车企先行赔付。
L4-L5级(高度至完全自动驾驶):驾驶员角色消失,责任通常由车辆所有人、管理人或车企承担。例如上海规定,无驾驶人的L4/L5级车辆事故由企业先行赔偿,再向自动驾驶系统开发者、制造商追偿。
2.法律框架与责任链条
全国性法规进展:2025年新版《道路交通法》修订已列入议程,重点解决“无驾驶人”场景的法律规制问题,明确责任主体为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并引入数据记录要求。现行《民法典》和《产品质量法》仍为基础,若事故因系统缺陷(如算法错误、传感器失灵)引发,车企需承担产品责任。
地方性法规突破:深圳、北京等地通过立法细化责任。例如深圳要求L4/L5级车辆投保交强险、三者险及乘客意外险,并鼓励开发覆盖全链条风险的保险产品。北京试点中,企业需投保承运人责任险和赔偿保函。
3.数据记录与证据链
强制数据存储:中国要求L3及以上车辆必须安装数据记录系统,保存事故前30秒的详细数据(如油门深度、方向盘转角、系统状态等),为责任认定提供铁证catarc.org.cn。例如武汉萝卜快跑撞人事件中,数据记录成为判定系统是否存在缺陷的关键依据。
二、赔偿机制的实现路径
1.保险体系的适应性调整
传统车险的局限性:现行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以驾驶员为核心,难以覆盖L3级以上场景。例如L4级事故中,若责任在车企,传统车险可能无法赔付。
新型保险产品的探索:
车企责任保险:如特斯拉为其自动驾驶系统购买产品责任险,覆盖因技术缺陷导致的事故。
专属险种试点:深圳要求L4/L5级车辆投保交强险、三者险及乘客意外险,并鼓励开发覆盖全链条风险的保险产品。北京试点中,企业需投保承运人责任险和赔偿保函。
动态定价模式:结合“车路云一体化”技术,保险公司可通过实时数据评估风险,开发动态定价的专属产品。例如中国太平推出的《智能网联汽车保险创新白皮书》提出,利用车路协同数据优化费率模型。
2.赔偿流程的实操要点
首负责任与追偿权:在L4/L5级事故中,通常由车辆所属企业先行赔付,再向责任方(如系统开发者、硬件供应商)追偿。例如上海规定,企业赔偿后可向生产者、设备提供者追责。
第三方责任的介入:若事故由行人或其他车辆过错导致(如闯红灯),责任由过错方承担。例如百度无人驾驶车辆与闯红灯行人发生事故,责任由行人承担。
如果您对“自动驾驶模式出事怎么赔?无人驾驶汽车出了车祸谁负责”感兴趣,或者想要了解其他产品,都可以点击“立即咨询”或者“免费获取方案”,会有客服小姐姐为您提供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