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1、基本信息
姓名:张雪斌
性别:男
别名:宝哥
民族:汉族
血型:A
星座:天蝎座
爱好:唱歌、羽毛球
从业时间:2023年1月10日
所属公司:富德生命人寿
【个人背景】
2、自我介绍
我出生在东北吉林省辽源市的煤矿双职工家庭,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成长轨迹算得上“按部就班”——认真读书,一路完成学业。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南下深圳,先在金蝶软件担任实施顾问,积累了扎实的业务落地经验;之后在华为工作了16年,这段经历让我对复杂系统的运转和风险把控有了更深的理解。如今,我投身保险行业,希望能用过往的积累,为更多人提供专业的保障规划。
【沃保人物专访】
3、老师您为什么坚持选择从事了保险这一行业呢?
为什么坚持选择保险行业:选择保险行业,对我而言是经历沉淀后的笃定。在华为16年的工作中,我见过太多企业和个人在风险面前的措手不及——无论是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还是突发状况造成的损失,都让我深刻意识到:风险无处不在,而提前做好保障规划,是对抗不确定性的重要底气。
保险的本质,是用专业和机制帮人们在安稳时未雨绸缪,在困境时托底护航。这种“为未来筑墙”的价值,和我过去做系统搭建、风险预判的工作逻辑相通,但更贴近个体的真实需求。从服务企业到服务每一个具体的人,看着一份份规划能实实在在帮到家庭抵御风险,这种成就感很踏实。
再者,东北家庭教会我的“实在”和“靠谱”,在保险行业里格外重要——这里不需要花言巧语,而是需要像做系统一样严谨,像对待项目一样负责,把复杂的保障条款讲明白,把潜在的风险点说清楚。这种“用专业换信任”的模式,让我觉得很契合自己的做事方式。
所以说到底,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过往的经历让我看懂了保险的价值,也找到了自己能持续投入的意义。
4、业内对您是如何评价的?(可以是身边的朋友、同事、助理等)
业内对我的评价:- 既有大厂沉淀的系统化思维,对风险的预判和拆解总能落到实处,不是空谈理论的人。
- 做事带着东北人的实在劲儿,不绕弯子,把复杂条款讲得透亮,客户和同行都觉得靠谱。
- 从技术领域跨界到保险,却能快速抓住核心,足见学习力和洞察力,是那种能把“睿智”转化为落地方案的专业者。
- 对行业有敬畏心,既懂财富增长的逻辑,更守风险防控的底线,合作起来让人放心,是“能把事交托出去”的伙伴。
5、快速问答
Q1老师,您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哪位导师或同事对您的影响特别深远?
有位带我的前辈对我影响特别深,她教我的不是具体的销售技巧,而是一句话:“做保险,要把客户当‘熟人’,而不是‘客户’。”
刚入行时我总想着“签单”,她却总在我急着讲产品时提醒:“先问问人家最近家里有没有啥操心的事。”有次她陪我见一位客户,对方聊起父母年纪大了总生病,她没提保险,反而分享了自己带老人做体检的经验,还推荐了靠谱的社区诊所。后来客户主动说:“你这么实在,我信你,该咋规划你帮我想想。”
这件事让我明白,保险的信任基础不在话术里,而在把对方的难处当自己的事来操心。现在我跟客户聊天,总会先记挂着他们上次说的孩子考试、老人身体这些“小事”,这种真诚反而比刻意推销更有力量。她让我知道,做这行,心诚比技巧更重要。
Q2 老师,您如何看待保险产品的创新?有哪些创新让您印象深刻?
我觉得保险产品的创新是行业进步的核心动力——它本质上是用更灵活的方式回应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新”而“新”。好的创新能让保险从“被动补偿”变得更“主动实用”,甚至提前帮人规避风险。
让我印象深刻的创新有两类:
- 场景化细分创新:比如“短视频创作者职业责任险”,专门保障因内容版权、肖像权纠纷产生的损失,这是针对新兴职业的精准覆盖,以前这类风险很难找到适配的产品;
- 服务嵌入型创新:有些重疾险不再只给理赔金,还附赠“重疾早筛、三甲医院绿通、术后康复指导”等服务,把“给钱”变成“帮你解决从生病到康复的一系列问题”,让保险的价值不止于经济补偿。
这些创新让保险更贴近生活场景,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保险不只是一纸合同,更是真能帮上忙的工具”
Q3老师,消费者对于保险的认知和态度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消费者对于保险的认知和态度正在发生以下变化:
- 购险渠道偏好改变:线上购险率持续上升,2024年已从2023年的73%升至78%,与线下购险率(79%)持平,未来两年有望超过线下。其中,互联网保险中介渠道购险率提升显著,占比从2023年的24%提升至2024年的44%。
- 保险需求升级:消费者对保险重要性的认知逐步加深,保费支出增幅明显。2024年近六成消费者的家庭年保费支出超过8000元,超六成消费者增加了家庭年保费支出,76%的消费者在未来两年有调整保险配置的计划且保费预算将继续增加。
- 功能认知拓展:保险从单一的风险管理工具,逐步向“保障+财富管理”复合功能演进,成为家庭财富安全的重要守护者。2024年,约57%的消费者通过保险进行财富管理,保险已成为仅次于银行理财的第二大财富管理方式。
- 消费理念更理性:消费者保险意识日趋成熟,“产品选择困难”取代“理赔困难或遭遇拒赔”成为消费者最大的困扰,有高达63%的消费者表示难以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对大品牌的盲目追求已成为过去,约七成消费者已经或正在考虑为专业保险咨询服务付费,以寻求个性化、精准的保障方案。
- 年轻群体影响力增大:以95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保险消费的重要力量,2024年其线上购险率高达84%,成为线上购险率最高的人群。他们保障意识强,对健康保障需求突出,且在购险时更加理性,注重性价比和个性化需求。
Q4 老师,您如何确保客户在理赔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
确保客户理赔顺利,关键在“提前准备”和“全程跟进”,我会从三个环节重点发力:
- 投保时就埋下“理赔伏笔”:比如健康告知时,会帮客户逐条核对病历、体检报告,避免因遗漏信息留下理赔隐患;还会把“理赔需要哪些材料”(比如住院病历要盖章、发票需原件等)提前写在保单备注里,让客户心里有数。
- 理赔启动时“主动往前一步”:客户报案后,我不会只说“你按流程交材料”,而是先问清楚事故细节——比如住院的话,会提醒“记得让医生在病历里写清发病时间”;意外受伤的话,会确认“是否需要派出所或单位开证明”。甚至会帮客户整理材料清单,标好哪些是关键项,避免来回补件耽误时间。
- 过程中“盯进度不撒手”:每天查看理赔进度,一旦出现审核疑问(比如材料模糊、情况需要核实),会第一时间和保险公司沟通,同时同步给客户解决方案。有次客户的理赔因为医院病历格式问题卡住了,我直接联系医院病案室重新打印,还帮客户写了情况说明,原本可能要拖延一周的理赔,3天就到账了。
对我来说,理赔不是“客户的事”,而是“我的责任”——客户出事时已经够烦心了,我多做一点,他们就能少操点心。
Q5 老师,如果可以给刚入行的年轻保险代理人一些建议,您会说什么?
给刚入行的年轻人,我想分享三个“反常识”但很重要的建议:
- 别急着学“成交话术”,先练“听人说话”:刚入行总想着背产品、练套路,但客户不会因为你说得多就签单。不如每天花1小时,认真听客户聊家里的琐事——孩子上学的烦恼、父母看病的难处、工作的压力,这些才是他们真正的需求点。听懂了这些,你推荐的不是保险,而是“解决方案”。
- 把“被拒绝”当成“收集信息”:被拒绝太正常了,别纠结“他为什么不买”,而是想“他拒绝的理由是什么”。有人说“没钱”,可能是觉得优先级不够;有人说“再想想”,可能是没听懂你说的风险。把每次拒绝当成“客户需求调研”,慢慢就知道该怎么聊才戳中人心。
- 守住“慢就是快”的节奏:前半年别盯着签多少单,先攒100个“愿意跟你说真话”的朋友。我刚入行时,有位客户半年没签单,但我总记着她女儿过敏体质的事,偶尔分享育儿经验。后来她不仅自己买了,还介绍了5个朋友——信任是攒出来的,不是催出来的。
这行拼的不是短期爆发力,而是能不能让别人觉得“需要时,你靠得住”。慢慢来,真诚比聪明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