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灵活就业的浪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激增。这群追风逐浪的人们,虽拥有工作自由,却也面临着职业伤害的高风险。遗憾的是,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大部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未能参与工伤保险,加之企业常用意外伤害险代替,一旦遭遇工伤,维权之路异常艰难。
图片来自摄图网
上海先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障试点
上海市总工会响应时代呼唤,特别设计了《上海工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专享保障》,旨在填补社会保障的空白,为这群辛勤的劳动者筑起一道保护墙。此外,2021年底,人社部联合多部门启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聚焦北京、上海等7省市,力图通过覆盖每个个体、每笔订单的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新职伤保障”:一束光与一片阴霾
虽然“新职伤保障”政策带来了一线希望,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单一的保障措施难以全面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与福利需求。《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办法(试行)》亦强调,适用于《工伤保险条例》的劳动者,企业应依法为其参保,而社保缴纳的高门槛却成为横亘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前的一座大山。
破局之策:多管齐下构建全方位保障
面对社保制度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间的脱节,社会各界纷纷呼吁,政府需加快步伐,设计出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社保体系,破解参保难、负担重的难题。企业层面,应主动担责,为劳动者缴纳社保,不再让意外伤害险成为唯一选择。同时,劳动者自身也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社保的长期价值,避免陷入“高收入诱惑”与“无保障风险”的两难境地。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安全与工伤保障,是新时代劳动权益保护的重要议题。上海等地的先行探索,虽初见成效,但仍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共同努力,持续优化社保制度,创新保障机制,确保每一位辛勤工作的人都能在遭遇职业伤害时,得到及时、充分的援助与关怀。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与社会共识的加深,相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将逐步走出工伤“困境”,迈向更加安全、稳定的职业生涯。
在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的今天,工伤保障的完善不仅是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尊重,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个人认知提升的综合策略,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每位劳动者都能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享有安心的工作环境与可靠的保障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