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以前,我们投资的方式都比较单一。都习惯去银行里买,零存整取,国债啊,结构性存款啊,能选择的不多。第一个能想起银行发行国债的日子,小时候,跟着父母去银行排队买国债,顺便能抽个奖。
这两年,银行的理财产品卖起来了,利率要比存款国债强多了,大家又一窝蜂地抢。理财产品问题也蛮多的,资金流向不透明,建立不合理的资金池,刚性兑付。
去年的《资管新规》出台,让很多银行收敛了不少,可还是有些银行搞小动作。
每年4月末都是金融业披露年报的时候,现在都快5月末了,还有18家年报玩起了失踪。
这不有被查出事的——浙商银行。
2015年的时候,买了一个叫乾元保本型理财产品,一共2期,花了8亿。
当时,重庆某个地产公司的总经理,找他的朋友,也就是建行重庆某个支行行长,申请一笔贷款。结果呢,建行没批。这个时候,建行行长就动了歪脑筋,虚构理财产品,钱却直接流入了地产公司。
浙商银行知道是同业之间购买产品, 又是保本的,风险很低,也就没有进一步明确后续投向。直到银监会在检查浙商银行时,才发现这笔理财是理财产品是个“三无”产品:无备案、无编号、无真实投向。还好,本金利息都已经结清了。
浙商银行胆子大,一路蒙眼狂奔,踩到的坑自然不少。
2018年收获了至少6次处罚,而且多次投资乐视系公司,还有2.06亿没收回来。
这运气,也是没谁了。
二
这种同样的骗局,去年都要写吐了。
都是一个套路:
借着人们喜爱高收益的心理,弄出形形色色的假理财,将大家的钱心音进来。然后通过建立资金池去拆东墙补西墙。用原来账户存进来的钱去支付到期的利息,最后资金池流入变少,到期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的公司没有去投资实业,而是被股市套牢。资金池就这样一点点干涸,最后卷钱跑路。
说点实在的,银行理财可靠吗?怎么判断是不是假理财呢?
首先,就是一定搞清楚投资方向,以及它的项目标的是不是真实有效的。前几天巴菲特股东大会召开,透明度这个词出现次数非常多。很多小白对于理财产品都一知半解,再遇上透明度不高的,只有满头问号的份了。
挑选理财产品时,除了要看风险评级,更要看底端资金流向。如果投资方向风险过大,很有可能有去无回,或者干脆被套牢,短时间无法赎回。所以,对于只公示冰山一角或者方向风险太高的理财产品,小编建议大家还是不要碰了。
还有个土办法,就是检查专业性。
一个理财产品,用什么区分好坏,最直观的无非是收益率。首先排除的就是收益过高的产品,收益率超过银行基准利率4倍,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在《资管新规》出台后,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根本就不存在了。一切保本保息都不要信了。
另外给大家一个衡量的标尺:
国债是以国家信用来背书的,它的利率可以说是无风险的最高的利率。国债利率三年期4.0%,五年期4.27%,可以对比一下。
最后,过往销售产品情况一定要看,如果有逾期的,或者干脆违约的,小编劝你还是不要买了。
三
长久以来,很多人心中,银行就等于安全,对于很多不太懂理财的人来说,他们的第一选择也只能是银行理财。那银行理财可靠吗?
小编总结了几条自己在银行买理财的经验。
第一个,线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能在银行APP公开线上购买的理财产品,都是有备案的。单单是这一点,就过滤掉了无数三无产品。一个公开在手机上就能操作的理财产品,永远比某个行长签个字来的安全。
拿个萝卜刻公章,就问你怕不怕?
第二个,线下银行网点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如果是柜台购买理财的话,除了检查理财经理的营业资质,还要进行双录,也就是录音录像。
在双录期间,理财经理会向你详细讲述理财产品的风险,一套流程下来,没有半个小时是不可能的。
当然,很多理财经理不想双录,图省事 ,直接指导客户在手机APP上购买了。
第三个,尽量在官网买自营的产品。
无论什么样的银行理财,最正的渠道,永远是官网。即使平台再大,都是理财超市的运营模式,里面的产品,不只是自营的,还有代销。尽量选择自营产品,对于代销的要多一分警惕,别冲着平台的名气去投资。
一旦出事,平台说那是别人的产品,我就帮着卖,千方百计撇清关系,这不就是添堵嘛。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查理财产品编码。就像很多防伪标志一样,理财产品也是有自己唯一的编号的,c打头,一共14位。
输入完整准确的理财产品登记编码或产品名称,到中国理财网一键查询,就可以了。
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一定仔细辨别真假,了解自己风险承受能力。
个人理财,永远要胆小如鼠,小心谨慎,尤其是金融监管尚未完善的大环境下,更是要通过官方网站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你看上了别人的高收益,别人可是盯上了你的本金,不能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