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闹之后,变化悄然而至。3月3日,保监会对外公布的保险公司开年首月数据显示,78家人身险公司共计实现规模保费收入8514.16亿元,同比增长12.69%。其中,原保险保费收入7517.32亿元,同比增长39.28%;保户投资款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996.85亿元,同比下降53.81%。
根据梳理,共有38家人身险公司保户投资款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不同程度同比下降。其中,安邦人寿、和谐健康、幸福人寿、前海人寿、珠江人寿、君康人寿、长城人寿、上海人寿、信泰人寿、东吴人寿、北大方正人寿、中荷人寿、长生人寿等13家人身险公司保户投资款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更是同比下降超过90%。
显然,一系列从严监管的新规和“绝不能把保险办成富豪俱乐部”的敲打正在奏效。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表示,“在万能险等业务受到高度关注的背景下,一系列颇具针对性的监管政策出台,保户投资款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同比下降实在意料之中,这意味着人身险公司负债结构进一步调整。不过,不排除个别保险公司面对大笔退保或到期给付的现金流压力,需要密切关注、及时防范。”
也正因如此,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近日召开的人身险监管工作会议上强调,“把防控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摸清风险底数,做好预判研判,完善应急预案,堵塞规则漏洞,及时应对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实现人身险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前海、恒大规模型业务应声回落
总有几家人身险公司令舆论魂牵梦萦。
前海、恒大人寿自然在列。开年首月,前海人寿实现规模保费收入77.85亿元,同比下降40.13%。其中,原保险保费收入77.63亿元,同比增长131.39%;保户投资款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0.22亿元,同比下降99.77%。
前海人寿一升一降对比明显的原因,一方面是其转型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保险产品,另一方面则是监管停止其开展万能险新业务、三个月内禁止申报新产品。
前海人寿表示,其在近期召开的经营分析月度例会上,提出了“要用钢铁般的决心”推进转型,并对转型落后的分支机构实施逐一谈话、定期追踪转型情况等措施,以确保转型工作的全面推进。
与此同时,恒大人寿实现规模保费收入108.23亿元,同比增长104.94%;原保险保费收入69.97亿元,同比增长1839.34%;保户投资款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38.27亿元,同比下降22.23%。
全国政协委员、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为了贯彻“保险姓保”的原则和关于保障类产品销售的比例规定,恒大人寿将保障类产品的比例提高到了50%,而保监会规定的最低要求是30%,“恒大人寿的偿付能力没有危险”。
此外,此前始终高歌猛进的安邦系,也不再“生猛”。开年首月,安邦人寿实现规模保费收入861.84亿元,同比增长161.98%。其中,原保险保费收入852.58亿元,同比增长1455.22%;保户投资款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9.26亿元,同比下降96.62%。
同期,和谐健康保户投资款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同比下降96.23%;安邦养老保户投资款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同比下降78.04%。
事实上,无论是主动转型还是被动调整,“保险姓保”已经成为人身险公司的唯一选择。例如,华夏人寿表示,其今年确定的目标是“规模稳步增,价值三倍增”;首月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05.6亿元,同比增长591.79%,业务占比达68%,而万能险业务收入96亿元,同比减少69%,业务占比下降到32%,内含价值与长期盈利能力均有长足提升。
不过,一位中小保险公司负责人坦言,“人身险业的发展应该形成理性的价值导向,如万能险产品本身没有问题,重点在于延长保险期限,扩大保障范围,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业务,而非单纯以某一类保费收入高低论好坏。”
上市保险公司优势凸显
与进取型保险公司的阵痛和转型相比,以上市保险公司为代表的稳健型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则更为合理和稳健。例如,太平洋人寿首月实现规模保费收入439.34亿元,同比增长50.89%。其中,原保险保费收入403.37亿元,同比增速55.96%;保户投资款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35.96亿元,同比增长10.56%。
“目前,太平洋人寿业务转型成功、保费收入增长强劲。其中,业务结构以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为主,长期期交保费占比、个人业务新保增速持续领先。”太平洋人寿内部人士透露。
再如,平安人寿实现规模保费收入1068.84亿元,同比增长35.88%。其中,原保险保费收入948.53亿元,同比增长39.73%;保户投资款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120.31亿元,同比增长11.68%。
麦格理报告表示,尽管此前设定的基数较高,但是平安人寿业务继续以35%-40%的速度快速增长,首年保费总额同比上升35%至460亿元,这主要是由于其去年上半年代理人数量增加20%所致。
基于上述情况,朱俊生判断,“上市保险公司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功能优势体现更为明显。一方面是上市保险公司基础好、转型早,另一方面是进取型保险公司缺乏品牌、渠道资源,承受较大的现金流压力,转型并非易事。”
而安信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赵湘怀也表示,“保险竞争环境持续优化,上市保险公司优势凸显,预计今年上市保险公司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速将维持在11%以上。此外,利率上行利于利差预期改善,提升保险股估值。”
除上市保险公司外,其他一些中资传统型和合资人身险公司也将从中受益。沪上某合资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这对于保险业而言是纠偏或扶持作用,使得大家重新回归到保障,站在同一起跑线,使得听话的孩子不受欺负。”
“实际上,中短存续期产品并没有真正满足客户需求,而且需要负担过高的渠道手续费用。不仅如此,误导销售等导致的高退保和协议退保带来的后端成本导致财务亏损和声誉受损,加之这些中短存续期产品往往结算利率高企,使得不得不加大对大额单一权益类资产的投资,而不是采取分散投资的策略,导致盈利能力及资本情况受资本市场影响明显。人身险业发展不仅在量,更要在质。”某中资保险公司负责人坦言。
前瞻监管五大着力点
综上所述,可喜的变化正在进行,但是面对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对此,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近日召开的人身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用“人身险监管工作涉及内容广、头绪多、任务重,既要全盘考虑、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又要结合实际,区分轻重缓急”来形容。
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五项工作,首先是及早分析形势,准确判断形势,早作决策,全面把握形势,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其次则是防控风险。保监会将重点关注非正常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部分公司的现金流风险、舆情风险和个别公司的声誉风险,将坚持做好预案,坚持内紧外松,坚持分类施策,坚持防微杜渐,防控和处置风险。
分类施策上,对长期经营稳健的保险公司,鼓励和支持其加大创新力度;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注重引导遵循行业发展规律,步入科学发展的正轨;对激进发展、盲目扩张以及挑战监管底线的极个别公司,将依法依规坚决采取停止新业务、处罚高管人员直至吊销牌照等监管措施,坚决控制其无序扩张、激进投资,消除风险隐患。
是在改革上,保监会将推进商业模式改革创新,降低运营成本;推进核算方式改革,建立分险种核算体系;推动监管自身改革,支持保险公司探索管理模式创新。在监管方面,抓好市场行为监管,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增强检查的针对性、综合性、穿透力、威慑力,抓好非现场监管,强化寿险责任准备金监管,推进业务分类监管,加强监管统筹,提高监管效率。
事实上,不少市场人士认为,保监会正在面临一道“把握好严格监管与尊重市场、深化改革和防控风险关系”的难题。“希望监管继续探索二者的平衡点,提高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平衡性。不过,一切应该以防控风险为前提,弥补监管短板,治理市场乱象。”某保险业资深人士如是说。
最后是抓服务,包括服务国家,提高大病保险承办质量和统筹层次,做好保险扶贫,抓好税优健康险和养老险服务;服务客户,推动服务创新,转变服务理念,强化服务监管,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