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五年嬗变 项俊波促保险形象改变

沃保整理
2016-02-29 09:20:03
100
这个管理风险的行业,正在经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创新与变革;与此同时,“有为”与“有位”的逻辑路径下,有位之后更有为的保险业亦在“享受”改革红利。

这是关于一个人与一个行业的故事。

他的身影遍及全国26个省市,堪称中国首席保险推销员;预计2016年他的各省市保险专题讲座可覆盖全国。

这一年是项俊波任期的第五年,也是其仕途中最长的一次履职。2016年亦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国十条”规划的由保险大国至保险强国转变之时间亦是2016年至2020年。不经意的某种偶合,让这位军人出身的金融监管者默默扛起中国新时期保险使命。

行业呢?独树一帜,不只是资本追捧——目前有130多家机构在排队申请保险牌照;各方也在重新认识现代保险业,争相与之携手联姻。毕竟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确实很难找到连续几年保持20%以上增速的行业。

在2月25日的保险服务农业现代化座谈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称,农业保险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项俊波则指出,保险业要充分认识当前保险服务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两部委合力打造农业保险升级版。

类似研讨会或将成为一种常态,这也意味着,保险业正在跨界深度融入各行各业,大保险大时代初见雏形。

几年间,形象真变了,走出拐点,这个管理风险的行业,正在经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创新与变革;与此同时,“有为”与“有位”的逻辑路径下,有位之后更有为的保险业亦在“享受”改革红利。

在线修复的这五年……

彼时,争保费拼市场份额,小保险小格局;此时,为经济发展全局保驾护航的同时,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解决老百姓看病、养老的民生需求,作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稳定资本市场,保险大格局凸显。

褒贬转换之间不到五年。一个曾遭遇发展瓶颈的行业正在快速完成其在线修复,正走向有位之后更有为的升级。它思忖的是,发挥风险保障机制作用之外,如何更加精准地对接实体经济和全球配置的新战略。

那年秋天,项俊波接手保险业时,面对的是寿险新单保费负增长、偿付能力之困、行业形象欠佳。

现在则“笑傲江湖”。2015年逾7.5%的投资收益创2008年以来的新高。动辄全球收购不动产,跨国并购金融机构;风险管控方面也更为稳健——尤其2016年“偿二代”的全面推行,给保险业装上了资本“安全阀”。

回眸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动力减弱,GDP增速9.2%,其增速逐季回落;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仍在发酵。

其时在各地、各机构调研的项俊波无比焦虑。他当时指出,行业声誉不佳,有“三个不认同”:消费者不认同,理赔难、销售误导等问题反映强烈,导致消费者对行业不信任;从业人员不认同,感觉被人瞧不起;社会不认同,行业总体上仍停留在争抢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低层次竞争水平。

诚然,那时的保险业更多是小保险之概念,内涵与外延均有待深挖。

经过5年的改革发展,尤其是“新国十条”赋予保险现代服务业新角色与定位,保险业已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2012年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2015年实现全覆盖,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结合,推行效率之高开创了世界医疗保障的先河。”保监会人身险部主任袁序成告诉经济观察报,“推动国办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协调健康险购买支出税前抵扣优惠政策出台并落地试点。大病保险目前已覆盖人口9.2亿,345万大病患者直接受益,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保险扶贫的作用明显。”

2015年原保险保费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达到2.4万亿元。与同期GDP相比可谓逆势上行。“接下来,随着新政的出台,寿险业还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速。”袁序成预测。

多年野蛮生长但未有大格局的保险怎么在堪称铁腕的项俊波手中就变了样?

新浪2013年3月创建的保险行业形象调查结果显示,100%的观点认为项俊波改变形象效显明显,出台多项新政治理。那时,他履新保监会主席不过18个月,其作风可谓雷厉风行。

也许可以用“放开前端,管住后端”勾勒项俊波近五年的保险执政路径。策略上,从行业内涵来看,深入调研—有抓手—市场化改革—控风险。就行业外延而言,争取政策—下地方—协调资源—跨界融合。

看保险,一个在线修复的行业正试图践行“让生活更美好”之诺。

这并非溢美之词,不妨掐指算算,你的生活和生意是否与保险息息相关。像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越来越来感觉哪一个都不能少,保了险的人身;生活才踏实啊。要知道,2015年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6万亿元,同比增长25%。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1718万亿元。

出行也是,倘若你的座驾没保险、没航意险、没旅游意外险,迈出家门时你可能没那么安心。就连春晚支付宝咻红包也都自动嵌入个人账户损失险;微信红包则绑定了PICC,保障你的账户资金安全。

宁波台风、辽宁旱灾、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不幸的天灾人祸背后,都有保险在承担责任。除了通过及时赔付维护社会稳定,保险有更值得我们期待的图景,通过风险管理防灾减损,渗透到保障社会安全运行的方方面面。

“医疗责任险已经实现全国三甲医院全覆盖,校园安全险、食品责任险、环境污染险,很多领域都可以接入保险机制;虽然一段时期内,行业处于‘紧平衡’。”保监会财产险部主任刘峰说。

商业车险改革试点阶段,价格降了,可保障面扩大、投保率上升了;换言之,无论是寿险还是产险,保险正名之后,市场大量的保险需求得以激发。

无怪乎,1月5日,项俊波在与河南省政府于郑州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之后的《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专题报告中指出,1980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仅4.6亿元,截至2015年底,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速28%,以此计算,5到7年内中国保险业规模有望赶上美国。

这位融军人、作家、经济金融专家于一身的“首席保险推销员”,不知有多少个特殊的日子都在保险岗位上度过。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项俊波不是在出差便是在保监会的办公楼里,节假日也不例外。

项俊波常笑称自己是业内最大的保险推销员。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国务院印发“新国十条”一周年后的三个月时间里,他走访了诸如天津、宁夏、山东、江苏、深圳、西藏等10个省区;进行《保险业改革与发展》讲座,到一处讲一处,说者兴奋,听者兴起——原来商业保险可以做这么多事,既是经济“助推器”,又是社会“稳定器”。有的省领导听完讲座之后,当即表示要与保险业战略合作。

迄今为止,全力推广保险改革的项俊波已亲身推销过26个省区。他今年的时间表是,让保险改革讲座走遍全国。“项俊波的精力很旺盛! 跨省出差也常常一两天往返。”一位接近保监会的人士说,“南京之行都是一天来回。”

是什么让1957年生人的项俊波将精力如此倾注于保险大业?细观其工作履历,保监会主席一职的时间最长。其主导下的保险监管政策,恰逢其时地契合了行业的结构转型发展需要,对行业发展的理念和方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还在凸显与延展,尽管可能的风险亦若隐若现。

最新数据显示:一月原保险保费收入6376.73亿元,同比增长59.20%。其中,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5397.19亿元,同比增幅73.35%。放眼各行各业,可谓一枝独秀。

如此增速,你是否开始怀疑——季节因素之外,这是不是昔日冲规模再现?

不!也许项俊波的十二字监管方针能予以回答。“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这十二字自其执掌保监会以来就没变过。字句排序之间,体现着监管取向的变化。

当然,保险虽然上至服务国家战略,下至民生百姓;但就业务而言,主要还是“产、寿险和资金运用”这三块。囿于宏观经济的下行,以及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2016年或未来几年的产险将维持“紧平衡”状态,其综合成本率或在100%左右。寿险在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或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资金运用方面,得益于合意的资产负债配置规划,以及资产端的产品多元化,投资收益率可能未必能超过2015年,但增速仍会较高。

如此素描不足以概括保险业步入项俊波时代的生长与变革。但,数据与事实可以诠释一个行业的嬗变。

寿险“突破口”

坚定不移地改革创新才是修复发展动力引擎。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身险市场发展陷入瓶颈。新单保费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出现负增长,总保费增速大幅减缓,增员难……风险集中显现。”回忆那时寿险业,袁序成仍心有余悸。

近三年则迥然不同。在袁序成看来,行业有五变:信心更强了、发展优化了、形象改善了、发展动力转换了、功能作用彰显了。2015年规模保费首次突破2万亿元,与同期GDP相比可谓逆势上行。同时,行业产品、渠道和新业务结构均有改善;这直接带来企业利润的增长。

无疑,“费率形成机制改革”是上述变化的支点,也是行业变革的“抓手”。

直面2011年和2012年的发展低谷,监管部门打破旧有利益格局,把握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助推“十多年磨一剑”的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

保监会把费率形成机制改革作为突破口,放开2.5%的预定利率上限,且连续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同时注重整体配套改革,减少改革阻力。解放人身保险业的生产力,助力行业发展。“本轮改革以‘市场化’为核心,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注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并始终坚持风险导向。”

而于2013年8月5日启动的人身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明确“普通型、万能型和分红型人身保险”三步走的实施路径;它们亦依次在2013年8月、2015年2月和2015年10月完成了市场化改革。

在此过程中,项俊波对保险市场化改革的推动力度可见一斑。“还是‘放开前端,管住后端’这句话,把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袁序成说。

事实上,改革前的保险市场与业务发展结构较为封闭与单一。产品、渠道单一化。分红险“一险独大”,最高时占比超过80%;普通寿险占比仅10%;冲规模的银保渠道占比超60%。以至于业界感叹,保险几乎失去保险的意义,整个寿险业也时常纠结于“规模与内涵价值”的转型取舍。

“2011年、2012年的人身险市场竞争单一化、同质化。70%的行业利润集中于传统的几家大公司;大多数中小险企长期亏损,经营不可持续。行业发展封闭化,习惯于关起门搞保险。”袁序成坦言。

市场主体一松绑,那厢活力就被激发出来了。

历经三年改革发展,目前业务结构日趋均衡。袁序成提供了一组数据:普通险、分红险和万能险的占比分别为29%、28%和27%。个人代理和银保渠道占比分别为38%和47%;互联网渠道也开始发力,2015年实现规模保费1466亿,同比增长3.15倍。

这可以看作保险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此一来,市场竞争也多元化了。2015年七大公司的市场份额仅50%,较2011年下降31%。除传统七大公司以外的中小公司不再模仿大公司的老路,结合自身特点追求差异化发展,走出了各具特点的发展之路。

不难理解资产驱动型公司依赖银保业务积聚规模,通过投资利差实现盈利。在袁序成看来,前两年资本市场向好时,此类公司往往会发力银保渠道;但随着资本市场的震荡、债市低迷,上述业务亦随之调整。

他也警示风险:受限于经营模式,银保产品相对集中,目前多为1-2年或3年期的短期业务。若一家公司银保业务占比过高,其相应的产品占比也会偏高,容易受市场波动引发大起大落,对公司自身发展无益。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具有“保障+储蓄”功能的高现价产品不仅老百姓有需求,而且透明度高,销售误导少,收益稳定,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适应了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顺应“大资管时代”金融市场趋势,符合市场发展的客观规模。不过,“如果保险公司过度依赖高现价业务,可能会面临现金流不足、偿付能力不足、资产负债错配等三大风险。”他说。

保监会对此的原则是总量控制、适度发展。在此之上,加强现金流监管力度;强化资本约束和偿付能力管控。此外是加强资产负债监管。全面排查保险的资产负债错配风险,且及时采取措施。

此时,2013年就在金融行业率先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国寿险业正迎来其改革红利之黄金时代……

改革回归产险本源

产险呢?在保监会财产险部主任刘峰看来,行业的社会影响提高,政府、老百姓甚至媒体对保险的认知都显然不同了。而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深化改革,发挥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他直言,以前保险公司不把重点放在经营上。前端管得太死,以车险为例,条款和费率都没有大的差别,公司就不会对产品开发投入太大的力量。

这一切,都在项俊波来了以后开始发生变化。

以车险为例,在明显扩大保险保障责任范围的前提下,第一批商业车险费改试点的6个地区,在单均保费下降7.7%的情况下实现了总体保费10%左右的增长。“因为产品更有吸引力,投保率同比上升了3个多点。消费者其实挺理性的,单均保费下降10%,他就用这10%去增加保障,提高保额。”刘峰笑着说道,所以投保率上升,保障水平也提高了18%左右。虽然单均保费下降,但市场覆盖面在扩大,保障水平在上升,等于弥补了一部分保费下降带来的增速变化。

数据之外,商业车险费改最大的好处是带来了行业能力的发展和积累。“定价权给了公司,怎么定价对公司就是考验,倒逼市场主体提升定价能力,而这就回到了保险的本源”,刘峰说,我现在出去调研,有个很显著的变化就是——保险机构、分公司负责人会跟我谈精算能力、数据积累的问题,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那时候也不需要,因为产品都一样。

这种变化已经在各保险公司形成了一道风景线。“公司现在都在建定价模型。几家大公司有数据、有人才就自己建模,中小公司就聘请第三方专业精算机构来建模”刘峰回忆座谈会上的景象,中小公司则希望保监会加强数据共享,行业都在加强这些方面的投入和积累,将来定价能力会越来越高,定价会越来越科学。

这只是刚刚开始。最终会回归到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风险识别和管理的能力。通过改变费率改变价格将优质业务的价格打下来,给老百姓以实惠;同时也通过此种方式将劣质业务的价格升上去。关键是,价格的升降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定价模型精确识别风险,精准定价。

实际上,本次车改的最大受益者还是老百姓。“本次改革做了130多处的条款修改,完全是民生导向,老百姓关心什么,我们解决什么,解决有争议的地方,同时行文也更加顺畅。过去附加险种很多,这次改革做了大幅压缩,都放到主险里面去了,扩大了保障范围。”刘峰指出。

当然,车险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不只局限在车险行业,对于交通、汽车产业链都发挥了优化作用。过去是简单的车价定价,而现在主要参考因素包括车型、零部件、安全性等,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的零整比研究已经成为车型定价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就会关注零整比、安全性这些影响保费的重要因素,随之而来汽车厂商也会关注所产车的零整比、安全性;此外,出险次数多也会影响保费,从而导致车主去关心自己的驾驶习惯。所以,车改对从车主到车厂商,整个汽车产业链都发挥了优化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与市场担心的恰恰相反,改革试点地区目前没有恶性竞争,没有改革的地区压力反而大。“很多公司主动来找我们,希望我们索性一步到位,因为没改革地区的业务难做多了。”刘峰笑道。

目前车险改革正分两批次在18个地区试点,“计划今年上半年初步完成全国推广”,刘峰透露,也就是2016年6月。

在项俊波的推动下,保监会硬是把一个不需要创新不需要研究业务的车险市场搞活了,各路资本纷纷涌入,精算、业务团队日夜奋战,一个回归本源的车险市场在慢慢复苏中。

然而,这一切的到来太不容易了!足足等了十五载。2001年,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第一次试点设在广州,以失败告终。十年之后的2011年,公众对于“高保低赔、无责免赔”的质疑成为新一轮改革的导火索,改革再次启动,改革方案几度易稿。直到2013年,车险改革方案一直停留在对研究方案的论证中,后来明确了深化改革的目标,直到去年6月,第一批次试点才在6个地区启动,今年1月试点地区扩展到18个省市。

当然,试点只是车改的第一步,即使恶性竞争没出现,也并不是说市场是完全理性的。刘峰表示,前端刚放开了,后端的监管力度也必须加强,使市场的博弈保持一种平衡,整体改善。“全国铺开以后,通过加强监管来杜绝恶性竞争的局面,使市场继续保持平稳的态势。”我们打算6到8年完成改革,稳定推进,防止因为改革导致市场的巨大波动。

从中小公司的经营数据来看,也并不需要担心“中小保险公司一下子就垮掉”,因为集中度并没有提高。“此起彼伏是有的,有的公司增长快一些,市场占比提高了,有的公司却降下来了,公司之间有调整但整体是稳定的。”刘峰认为,困难是肯定的,所以我们给中小公司时间,中小公司一定要抓紧时间提升能力。

此外,新获批设立的两家互联网财险公司的经营范围里都没有车险。刘峰表示,因为车险是对售后服务要求最高的一个大众化个人业务,对理赔服务能力的要求相当高,互联网保险公司前端销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没有分支机构理赔怎么办呢。这样的公司要经营车险,必须自己拿出解决方案给监管部门进行评估,通过后就可以做。所以这个口不是封死的,但一定要通过我们的评估。

资产与负债的逻辑

话说项俊波时代下,负债端的寿险与产险在进行市场化的自我修复;那资产端的资金运用呢?很多时候,资产负债配置能力决定了保险业的腾挪空间有多大。

船大难掉头。在2012年前,它的表现大多低于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如2008年至2012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分别为1.91%、6.41%、4.84%、3.49%和3.39%。

2012年,一系列的资金运用新政开始实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显著提高,2015达到7.56%——这个平均投资收益率令保险业在金融领域一枝独秀。去年,保险资金运用实现收益7803.6亿元,同比增长45.6%。多位市场人士坦言,这正也是保监会自2012年以来,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的结果。

保监会资金运用部主任曾于瑾并不讳言当时的改革背景是:政策与问题两个导向。前者,政府部门要切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后者,利差损潜在风险又显:2008-2012年的5年间,年均近500亿元,寿险保险产品的成本收益缺口累计约2239亿元,且2010年开始呈现加剧态势,成为保险产品竞争力削弱和退保增加的肇因,直接导致行业偿付能力下降。此外,全行业还有资金规模约3600亿、定价利率在5%到9%之间的高利率保单。

这也是为什么项俊波接手保险业时,行业会面临偿付能力的挑战。彼时的保险业正在为其过往粗放式发展模式“买单”。“那时,保险资金运用给项俊波带来很大的压力。在当时推市场化改革十分不易,敢做敢为的人也不多。他给人的印象是担当——为改革开放、为国家大局为行业在担当。”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保险投资业内人士说。

利差损风险之外,其时的资产错配问题也不容小觑,保险资金“长钱短用”矛盾突出。据曾于瑾介绍,2010年至2012年间,行业15年以上的资产负债缺口分别为1.37万亿元、1.6万亿元和1.96万亿元,呈逐渐增大态势。“目前,随着保险资产规模不断增加,资产负债缺口仍在扩大。2013年至2015年,行业15年以上的资产负债缺口分别为2.45万亿元、2.97万亿元和5.4万亿元。”他说。

此外,当时监管和行业的矛盾也较为尖锐。加之,资产结构相对单一。数据显示,2012年之前,保险资金运用规模由2004年的1.1万亿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6.85万亿元,但仍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债券、股票等传统领域,股票成为提升投资收益的唯一品种,投资风险很大。

囿于上述种种,2012年开始,保监会陆续发布一系列保险资金运用新政策给资金绑松。“投资范围和比例的不断放开,更多地赋予了市场主体的投资自主权、选择权和风险判断权;”曾于瑾说,“如建立大类资产比例监管新体系,将原先50多项监管比例减少至10余项,大幅度减少了比例限制。”

特别是,2013年开始,监管层将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等产品发行由备案制改为注册制。在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基础上,2013年开始试点股权投资计划、股债结合等,2015年启动资产支持证券、保险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

创新交易结构方面也在提速。逐步从债权、股权等较为单一的交易结构,向股债结合、优先股、基金等更为灵活的交易结构发展,以满足实体经济不同融资需求。

资产错配问题亦得到一定缓解。曾于瑾称,资产多元化是对抗保险资金“长钱短配”问题的关键。当前,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总体可控,高信用等级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约75%。股票股权等权益类投资占比23%,以蓝筹股为主。高流动性资产占比10%,行业流动性风险较小。“说明保险最大的一块资产是安全的。”

最让曾于瑾担心的还是“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因为,行业“长钱短配”和“短钱长配”现象同时存在。保险负债成本仍维持高位,而资产收益下降较快,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加大,包括信用风险敞口在加大。但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总体可控。

接下来,保监会要把更多“投资选择权”和“风险责任”交还给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他透露,将推进《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办法》等规章制度建设。此外,加强资金运用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推进保险资产交易机制,提升保险非标产品流动性,缓释和化解风险等。

综上,资产端与负债端齐发力;两端使力的保险正践行其现代保险服务业的使命;亦步亦趋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拓深拓宽保险业的内涵与外延。

其实,看起来,保险的“野心”真不小。

展开阅读全文
0
免费获取优质保险方案,
同样保障,
每年最高省30%
全站导航
推荐 保险头条 保险问答 计划书 险种测评 金融 保险产品 关于沃保
买保险
保险问吧 业界要闻
卖保险
保险资讯
沃保专区
金融知识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