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年磨合期过后,孙持平意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只靠股东“养着”是不现实的,而是要从产品、服务、人员上着手,全面嵌入工商银行的战略体系,成为工商银行吸引客户的一个重要“闪光点”。
三年实现跨越式发展
保监会发布的2015年保费数据显示,工银安盛2015年收获原保险保费收入235.38亿元,不仅牢牢占据了合资寿险公司榜首位置,而且成为银行系保险公司中的领头羊。仅仅3年,工银安盛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间,工银安盛保费收入从16.02亿元增至235.38亿元;总资产从48.70亿元发展到665.68亿元;个人客户数从13万增至66万;省级分支机构从9家增至16家。
和一些险企初期专注于冲规模、盈利靠后不同,股东要求工银安盛一开始就走一条规模与价值并重的道路。3年来,工银安盛也一直在“鱼”和“熊掌”如何兼得的问题上一路探索前进。
据了解,工银安盛2015年净利润为4.5亿元,而2011年金盛时代还是净亏损1.96亿元。事实上,这3年多来,得益于期交保费的大幅增长(从2011年6.75亿元增至2015年27.08亿元)与投资收益的快速提升(从2011年0.73亿元增至2015年28.83亿元),工银安盛已成功实现从累计亏损近10亿元到迅速扭亏并持续盈利的根本转变,ROE从负值增长至2015年的4.87%。作为衡量寿险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公司内含价值也从2011年末13.61亿元快速增长至2015年末的124亿元。
在银行的“骂声”中成长
工银安盛的跨越式发展,在外界看来是因为它有个强大的“爹”。诚然,工商银行在工银安盛的发展中提供了强大助力,目前,工银安盛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全司占比达到95%,其中的绝大部分来自于工商银行。然而,在孙持平眼里,工银安盛三年多的道路,走得绝非那么轻松。
“在工商银行的任何一个网点,一线的客户经理对待我们,就跟对待其他的保险公司一视同仁,不会因为股权关系而给予我们特殊优待。一开始可以用行政力量去推动,但这种方法并不可持续。”孙持平笑言,“一开始,工商银行总是说我们的产品没有竞争力,不是银行客户所需要的。可以说,这三年,我们是在工行的"骂声"中长大的。”
孙持平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保险公司一方面并未把自己的特色呈现出来,在银保渠道中仍将保险产品当成理财产品销售,同时又缺乏专业人士和银行的客户经理沟通、宣传保险的理念和服务。
“其实工行传统的客户,都是以投资理财为主,但实际上,很多客户是有保险保障和健康管理服务需求的。”
孙持平认为,要办好银行系保险公司,必须在银保合作模式上突破固有的理念,遵循价值增长规律,回归保险本源,干保险业应该干的事,遵循市场导向原则,以客户为中心,遵循共享融合原则,互利双赢,努力嵌入到工行的战略中去,为工商银行带来价值和贡献,让银保合作成为双方互利的“必需品”,而其着力点,就是产品、服务和人员队伍。
“现在,银行已经开始慢慢接受我们了,就是因为我们在产品、服务、队伍上,让它们慢慢觉得我们两者是一体的,我们不仅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保费指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提升银行的客户满意度和客户经理素质,还可以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从而达成双赢。”
“人”的素质是重中之重
在差异化的银行系保险公司发展道路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无疑是一切的基础。
“我们在研发产品时,第一个概念就是要把公司产品打造成银行吸引客户的强有力工具,通过各类养老健康保障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形成融合互补。”孙持平指出,工银安盛成立以来,大力发展期交业务,2015年公司期交业务规模位居银行系和合资寿险公司前列,这也是公司能够在短时间内扭转巨额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孙持平也坦承,在中国市场监管大环境下,要做出具有个性的金融产品是具有挑战的,这也是工银安盛目前在努力完善的一大方面。
产品之外,服务同样不可或缺。“商业银行服务通常局限在自身业务范围内,这时保险独有的医疗健康服务就有了用武之地,能够和银行服务结合起来,成为留住客户的重要手段。”此外,孙持平还特别指出,要实现顺畅的银保合作,“人”,即客户经理队伍的素质,已经成为重中之重的关键点。“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银保合作就得"靠关系",但实践证明,关键还是我们的客户经理能不能成为工商银行客户经理的得力助手,共同开拓市场、维护客户。这就意味着在产品转型的同时,人员更需要转型,转型为保险服务专家和保险培训师,既要独当一面,提高直接营销客户的专业技能,又要做好对银行客户经理的培训保障服务。”
孙持平透露,接下来,针对队伍建设,工银安盛将进行大营销机制建设,打破保险公司传统上代理人、银保渠道各自为政的隔阂,实现“营销全方位、渠道全功能、产品全覆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