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包含部分公司新年首周“开门红”业绩的同业交流数据显示,截至1月7日,按照旧准则口径,国寿、平安、太保、太平、泰康、人保寿和新华七家主体个险渠道合计承保保费超过760亿元(数据未经审计,下同);上述“老七家”加总富德生命人寿共八家主体银代渠道合计承保保费超过800亿元。
不过,在“开门红”不俗成绩的背后,高现价产品身影若隐若现,银保趸交比例仍居高不下。其中占据寿险市场半壁江山的“老七家”,其个险渠道中按照旧准则口径统计的高现价产品规模超过400亿元,占比约53%;银代渠道,前述有统计的八家主体,趸交保费比例仍高达90%以上。
尤以中国人寿表现“来势汹汹”。同一来源数据显示,国寿个险渠道承保保费超过200亿元,但剔除高现价产品后,则不足3亿元;银代渠道承保保费约210亿元,期交保费不足30亿元。而在个险渠道中,无高现价产品的保险公司的仅有新华、太平和泰康。
在“资产配置荒”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开门红”带来的高收入,同样也是高负债的规模保费,在其投资端能否承受利率下行、股市震荡等一系列现实之重?资产负债管理严重脱钩,最终会否演变为新的利差损,催生流动性风险?是需要全行业为之讨论的话题。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统计“高现价产品”,为旧统计准则,指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产品和高现金价值的分红两全产品。
高现价产品充斥“开门红”
前述同业交流数据显示,截至1月7日,国寿、平安、太保、太平、泰康、人保寿和新华七家主体个险渠道合计承保保费超过760亿元。其中,高现价产品承保保费超过400亿元,占比约53%。在剔除高现价产品后,老七家主体个险渠道合计承保保费约360亿元。
具体而言,国寿承保保费超过260亿元,高现价产品占比高达98%;平安承保保费超200亿元,高现价产品占比近30%;太保承保保费超过100亿元,高现价产品占比约70%;人保寿承保保费近20亿元,高现价产品占比约30%;太平、泰康和新华承保保费分别约80亿元、45亿元和30亿元。同业交流数据显示,此三家公司均无高现价产品。
同时,国寿、新华、人保寿、太保、太平、泰康、生命和平安八家主体银代渠道合计承保保费超过800亿元。其中,超过90%的银代保费为趸交,规模超750亿元;期交保费占比仅约6%。
具体而言,国寿和新华期交保费各自占其规模保费的约14%;人保寿期交保费占比约3%;太保期交保费占比约8%;太平期交保费占比约17%;泰康期交保费占比约12%;生命期交保费占比约1%;平安期交保费占比约4%。
通过以上数据,高现价产品在“开门红”的地位可窥一斑。
对于这一现象,一位保险业人士表示,"开门红"高现价产品大卖,说明保险公司即便是在意识到2016年投资环境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前提下,依然把规模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位保险公司总精算师解释道,“保险公司"开门红"的设计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既有保障型产品,也有投资型产品。”在利率下行、股市震荡等背景下,消费者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保险公司理财产品,间接促进高现价产品火热的情况。
不过,前述保险公司总精算师坦言,“在"资产配置荒"的情况下,高现价产品的收益越来越难保障,可能在惯性之后会出现下滑。但即使如此,上述这些公司出现利差损和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然而,一位寿险公司高管不无担忧地表示,在低利率环境下,今年的开门红高现价产品却仍大卖,即便不会立刻产生新的利差损,但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大面积失效,成为不争的事实。一端是营销员及业务部门的业绩驱动,借去年业绩及资本市场下滑行情冲销售规模;另一端则是投资部门找不到长期稳健回报的资产,而目前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可匹配久期的资产亦相对匮乏,投资难度异常加大。
太保寿险董事长徐敬惠在21世纪保险年会上曾表示,在“偿二代”体系下,资产和负债不匹配将提高利率风险的资产占用,增加资本金压力。利率持续下行会加剧寿险公司资产端投资收益的压力,而负债端费率全面市场化可能导致负债成本不降反升,未来可能出现利差收窄甚至倒挂。
国寿高现价产品“高歌猛进”
在前述同业交流数据的统计主体中,国寿的“高歌猛进”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具体而言,国寿在个险渠道超过260亿元的保费收入中,高现价产品占比竟然高达98%,剔除高现价产品后仅剩2%;银代渠道规模保费超过200亿元,但期交保费不足30亿元。
这是否意味着国寿重新回到“追求规模”的老路上?多位寿险公司受访人士认为,“不排除这种可能。”因为平安、生命、华夏等公司在其后“虎视眈眈”,并且优势逐渐扩大。国寿如不奋起直追,难免江湖地位生变。
保监会最新公布的2015年11月数据显示,规模保费收入排名依次为国寿、平安、生命、华夏、太保,分别为3710亿元、2734亿元、1513亿元、1446亿元、1103亿元,各自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16.7%、12.3%、6.8%、6.5%和5.0%。
不过,国寿内部人士对此并不认同:“开门红”不能代表公司整体的发展策略,开门红根据市场实际需求不断调整,之后可能还会过渡到重疾等健康保障类产品。
数据显示,2015年1-3月,国寿原保险保费收入1534.50亿元,保护投资款新增交费64.92亿元,分别占1-11月规模保费的41.36%和1.75%。不过,如果国寿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延续前述同业交流数据的情况,这一比例可能会有所变化。
同时,平安在高现价产品中的表现同样突出。平安个险渠道超过220亿元的承保保费中,高现价产品超过60亿元;银代渠道录得规模保费40亿左右,其中期交保费占比微乎其微。
对此,平安一位内部人士表示,“个险和银保是平安未来发展的两大支柱,个险要建立相对主要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银保则要调整战略,规模与价值并重,快速扩大期交份额同时,NBEV(内含价值)跻身第一梯队。”
数据显示,2015年1-3月,平安原保险保费收入810.04亿元,保护投资款新增交费221.29亿元,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7.02亿元,分别占1-11月规模保费的29.6%、8.09%和0.26%。
值得一提的是,在个险渠道中无高现价产品的保险公司仅有新华、太平和泰康。
新华人寿总裁万峰曾在21世纪保险年会上表示,保障型产品才是保险的本质,不应该大力发展高现价产品。泰康相关人士亦表示,“泰康在高现价产品上会比较慎重,不会出现市场上其他公司追求规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