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央行已进行多次降息,而从目前经济态势看,未来低利率格局或还将持续。那么在低利率环境中,中国保险资金的固定收益投资策略应该如何进行调整将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对此,我们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大类资产配置结构基本保持不变,仍以固定收益为主
未来国内融资结构仍将以债权为主。由于保险资金属性和配置刚性,目前保险大类资产配置应维持现有战略资产配置中枢,偿二代的实施将引导保险资金进一步增加长久期固定收益品种的配置,全球保险业“资本多、收益少”的现象也将在中国日趋明显。
第二、继续增加非标类固定收益资产占比
2014年以来,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国内资管机构积极增加非标资产配置,未来这种趋势仍应延续。一方面,社会增量债务将向直接融资倾斜、向非流动性融资工具倾斜。另一方面,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将盘活庞大的存量债务。随着市场扩容和管理机制健全,类贷款资产在保险资产配置中的比重可能会显著上升。
第三、全社会不良债务水平明显下降前,评级分布保持现有格局
未来,在公共部门债务滚动需要下,中国中长期利率债收益率有进一步下降的压力。而相比之下,私营部门信用风险较大,优质借款人收杠杆趋势明显,债券市场有“劣币驱逐良币”的迹象,低等级信用债风险显著大于收益。保险资金依靠信用评级下沉提高收益率将使组合风险大幅度上升,并增加了资本占用。
因此,在社会不良债务水平明显下降前,包含地方债在内的利率品种和高等级信用债,仍将是保险资金固定收益投资的主要构成部分。不过,地方债收益率有明显的上升压力。
第四、不应将分级基金、打新基金等作为固定收益资产配置
分级基金、打新基金等产品是近年来的“中国特色”类固定收益工具。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此类产品已经出现收益率下降、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待相关市场逐步完善后,此类资产的无风险套利空间将快速收窄,固定收益属性将逐渐消失,投资价值将回归基础资产属性,短期投机价值大于配置价值。
第五、挖掘指数型债券基金在细分领域的应用潜力
个人认为,债券被动投资工具在中国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截至2015年7月,国内指数型债券基金规模只有约106亿元,且多数为中长期纯债基金。由于缺乏流动性和品种单一,国内保险资金投资固定收益类指数基金规模很小,ETF更几乎没有。随着指数种类增加和可选基金增多,保险资金在高收益债、海外债、可转债等细分固定收益领域的被动投资潜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