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北京版保险新“国十条”未提出到2020年保险深度和密度的具体目标数字,但明确了“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持续位于全国前列”的目标。同时,截至2014年年底,北京的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已达5.7%,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已达5659.3元/人,均位于全国首位,也超过了不少省份2020年的目标。根据全国性的保险新“国十条”,到2020年,保险深度要达到5%,保险密度要达到3500元/人。
根据目标,到2020年,北京将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与首都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保险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北京保监局局长郭左践表示,围绕新目标,北京将从多个方面来开展工作。包括完善科技保险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出口保险服务,支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推进保险资金运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发挥保险的民生保障功能,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保险的支农惠农作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保险业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提高首都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多次出现在北京版保险新“国十条”中。
例如,鼓励保险资金利用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项目。将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有序疏解保险业后台类服务机构。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特点的保险产品,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优化升级。支持在京保险机构加强与天津市、河北省保险机构的交流合作,优化业务流程,规范服务标准。开展跨区域监管协调和合作,打击非法保险业务和保险欺诈行为,等。“无论是保监会还是北京保监局,都在研究京津冀保险业的协同发展,从方向上看,包括部分监管标准的协同,业务发展的协同,公司经营的协同等。”郭左践表示。
目前,北京已成为全国领先的区域保险市场。从机构来看,在京注册的保险公司法人机构62家,经营业务的保险分公司100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385家,几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从市场来看,北京地区保费规模及管理保户储金及投资款规模,均居全国第四位;行业资产总额居全国首位;从开放度来看,在京设立的各类保险机构有31家,直接或间接引进国外投资超过50亿元;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占13.8%,高于全国9.4个百分点;从风险保障方面看,今年上半年,北京保险业累计提供风险保障96.2万亿元。
“国十条”有哪些重大突破?
无论是从国际比较,还是从其他金融业比较,我国保险业发展都还处于相对薄弱阶段,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拓展功能。加快推进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国十条”的颁布,在理论创新、实践总结、对外开放、监管政策等都具有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
第一,“国十条”包含保险理论的重大创新。一般认为,保险是为潜在风险造成实际损失而提供的一种补偿。因此,人们常常把保险与收缴保费和赔付划等号。“国十条”指出,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这是对保险功能的重大理论创新。首先,经济补偿功能是保险的基本功能,它是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通过缴纳一定的保费,可以在一旦发生损失时得到补偿。其次,资金融通功能体现了保险的金融特征,通过保险资金运用,保险业可以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最后,社会管理功能是保险业参与社会活动的具体体现,这里既包括通过传统的保险活动为社会管理提供服务,又包括保险通过提供团险或企业年金管理服务,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保障。上述三种功能中,最为重要的是,保险业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两种功能,这说明保险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特征,它同时赋予保险业更为重要任务,即要成为经济的“助推器”以及社会“稳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