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目前部分保险公司已成立综合业务拓展部门,以协调集团内部不同金融业务产品的代理关系。一旦获取基金、信托等牌照,保险公司各业务板块将进行内部分工与协作,可基于投资者的不同风险偏好,匹配定制化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在金融混业趋势下,银行、保险、电商等机构除了做好自己的老本行,也开始了“拿牌”竞赛,朝着综合金融的方向发展。比如银行通过并购券商等方式曲线涉足券商业务;保险机构则通过获取基金牌照,积极布局“大金融”战略。
纷纷“拿牌”
自2013年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下发《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办法》以来,保险公司、保险集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陆续进军公募基金行业。
笔者注意到,保险公司进军公募基金的方式不尽相同,既有全资设立基金公司,也有采取控股、合资方式的;同时也有通过旗下资管公司设立基金事业部等方式。比如国寿安保基金由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其中中国人寿资管出资5亿元,股份占比85.03%;泰康资产管理公司同样获得证监会与保监会批文,能够以事业部的方式涉足公募基金领域。
今年1月份以来,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公司的案例增多,保监会几乎每个月都会发布一家保险投资基金股权批复。目前,安邦保险、华泰保险、民生保险等保险机构均已获得公募基金发行资格。
今年1月,保监会同意安邦保险出资5亿元人民币,设立安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资额占比100%。最近两家获取基金牌照的保险机构则是华泰保险和民生保险,其中华泰保险投资华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80%股权;民生保险则用2.04亿元自有资金,以收购股权的方式持有浙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50%股权。
由于保险机构存在保险、基金等多个业务板块,保监会对基金管理公司的风险隔离制度、关联交易规则等各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也提出了要求,以防范风险传递。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保险机构对公募基金业务的投资升温,未来保险系基金公司规模扩大将是大势所趋,这些保险系基金保持了保险股东稳健经营的风格,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对于保险机构而言,涉足基金行业不仅可以代销其他金融业务,也是保险“大金融”战略的重要举措。
保险系基金的异军突起令整个公募基金行业格局逐渐生变,尤其是保险资管和保险基金可以联手发展时,无疑是整个公募基金市场的强劲对手。
多业务协作
在追求“全牌照”的过程中,保险机构逐渐趋于混业经营,这也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势。像平安集团已经获取保险、资产管理、银行、信托、基金等几乎所有金融牌照,各业务之间互相渗透、交叉,以实现业务、资金、技术方面的协同效应。
业内人士表示,安邦保险等其他保险公司对金融牌照同样十分看重,除了拿下基金公司牌照,未来也可能探索获取信托、银行理财等入场券。
“牌照拿得越多,未来的发展空间就越大。”民生保险公司有关负责人向笔者表示,拿牌照对保险机构至关重要,不管未来是否放开混业经营,多拿几个牌照总是好的,也能够避免在市场竞争中过于被动。
事实上,保险公司获取基金牌照也是未来迈向综合金融的必经之路。借助保险公司的客户存量、业务队伍数量、保险业务规模等优势,保险开展基金业务基础比较好。
一旦获取基金牌照,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不但可以销售保险产品,还能够推荐与销售基金产品,这样一来,业务员的工资收入随之增加,对解决备受诟病的保险业务员留存率过低等问题颇为利好。对保险公司而言,开拓综合金融业务则可开拓新的盈利来源,对业务队伍也是一针稳定剂。
“原先保险业务员只卖一种产品,综合金融背景下基金、信托、理财都可以销售,这样业务员的收入渠道增加,以前可能三天才卖出一份保单,现在每月光信托、信用卡推销就能挣得数千元,有利于吸引新的人才进入保险行业。”民生保险有关负责人表示,不过综合金融服务必然要求保险业务员具备多领域的金融知识,要求业务人员从单一的保险代理人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专业理财人士转变。
其实,依托保险公司庞大的代理队伍,保险业务员在销售银行理财、基金、信托等产品时,成本远比银行、基金等专业机构本身的销售支出低。受访人士表示,目前很多保险公司的业务代理人员本身没有底薪和五险一金,人力成本不高。
笔者采访中了解到,民生保险等保险机构已经与证券、银行、信托等金融服务机构进行沟通,探讨潜在的合作方式。例如出现了“1+1+1”帮联式合作模式,即1家银行、1家证券、1家保险公司,各方销售人员组成业务互助体,相互介绍和推荐客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即便尚未拿到相关牌照,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其实已经出现混业之势。”受访人士表示,目前部分保险公司已成立综合业务拓展部门,以协调集团内部不同金融业务产品的代理关系。一旦获取基金、信托等牌照,保险公司各业务板块将进行内部分工与协作,可基于投资者的不同风险偏好,匹配定制化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