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现在的家庭,多多少少都有了一些理财观念。,不少家庭在理财上却还是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之处,家庭如何理财是如今很多家庭所关注的重点,虽然网上的理财产品有很多,但是真正适合家庭理财的理财产品很少。
一、过高的储蓄
储蓄在过去被认为是优良传统,一来是过去的储蓄利率还是比较高的,高的时候达到了8%、9%的水平,如果不是花掉,存下来还是有一定的收益的。二来是商品经济不够发达,货币政策的使用不多,通货膨胀感觉也并不明显,所以大家就延续习惯——存钱。
不可否认,储蓄有它灵活的好处,但是现在来看,居民如果还保持着70%,甚至90%以上的储蓄率的话,就有点不太划算了。几番降息,目前的一年期基准利率是2.25%,活期利率是0.35%,而未来都是一个低利率的环境,也就是说,钱放在银行,几乎不会有什么增值。因此嘉丰瑞德理财师建议,储蓄类资产的比例应该大大的降低。至少现在很多的宝类理财工具就比银行的储蓄利率要高得多,如余额宝、财付通,几乎能相当于电子银行卡使用,收益率还达到了4%-4.5%左右水平。另外即使是放在银行,通知存款也有比普通的活期的收益要高,这些都是理财方式。而如果比较上其他也是稳健的理财投资,单纯储蓄的机会成本恐怕还要更高。因此单单只是储蓄的话,是应该换一换观念了。
二、过于集中在某种投资,不懂多元化分散风险
降低储蓄之后应该如何做?应该投资是没错,但我们也注意到,有些家庭的投资结构是明显存在“问题”的。通常来看,多元化不足、风险过高比较的常见。比如将80%、90%的资产全部投资于高风险的股票。如此集中的配置高风险类的投资,有时无异于“赌博”。另外还特别值得提醒的是,部分高位进入某些“神创板”,追妖股的,无疑风险就更大了。一旦某些事件触动,很可能股价就是崩盘,搭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家庭财富积累的努力。因此家庭理财要避免过于集中于某项投资的情况。
建议家庭理财可适当配置20%-40%左右的高风险类投资,包括股票、股票基金等,另外的30%-60%可配置比较稳健的银行理财、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等。前两者的收益不固定,而后两者的收益则相对固定,如银行理财产品,年收益率在4.5%-5.5%左右,多数5万起投,各大银行售卖的产品差别不大。这些也都是比较适合的稳健型理财工具。另外的资金剩余部分,可根据自身家庭的情况来配置投资类型,比如国债投资、黄金保值、保险产品等。
三、过多、重复的配置产品
社保、医保这些国家统筹的社会福利,普通人建议还是配备好基础的比较好。如果不是工薪族,可自行缴纳。在里面除了养老、医疗保障以外,还有一些大病医保的保障。与此同时,一般商业保险公司也提供有养老、重大疾病险等。需要指出的是,重大疾病险目前跟社保中的大病医保有“重复”之处。嘉丰瑞德理财师认为,现在一些保险业务员宣传的用收入的10%用于缴纳保险的说法,恐怕有点“过”了。其实保险只是一种风险的预防,不发生风险就没有收益或只有较少的收益。而总收入的10%用于防范人身、意外、疾病的风险的话,恐怕有点支出过高。另外之前还提到,商业重大疾病保险还跟统筹的社保中的大病医保有重复的地方。因此,商业保险的购买可稍微降低一些比重,比如降至5%左右的收入即可,10%的收入用于购置暂无“收入”的保险的话,综合来看,可能有点缴纳过度(如这部分钱,如果用于投资,则未来收益可能比保额还高)。
省钱并不等于理财规划。很多人认为省钱就是理财,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与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如果理财规划意味着降低生活水平,那规划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太大。理财规划的核心是让家庭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目前的理财目标和家庭风险。所以,省钱并不能达到理财的目的。
风险过于集中于某类投资。自从牛市的到来,很多投资人和家庭都把目光聚集在股市,希望能在牛市中大赚一笔。很多人虽然都知道股市是属于高风险类的投资,但始终经不住牛市带来的利益,能在牛市中赚到肯定是好事,如果赚不到,个人损失只是个人,家庭损失将会是很严重的。建议家庭理财于这类高风险的理财产品还是少接触,选择一些固定收益类的投资,而且比较有保障。
存款当成理财工具。家庭储蓄理财肯定是要有的,但储蓄比例占据总资产的60%以上,这个比例就偏高了。而过高的银行储蓄对于家庭资产增值在正面效应并不明显。虽然说储蓄几乎是没有风险,收益也稳定,但央行连续降息,已使目前的利率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外汇存款利率更是降至“冰点”。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存款实现家庭资产增值几乎是不可能,一旦遇到通货膨胀,存在银行的家庭资产还会在无形中“缩水”。
虽然看似这些误区很简单,但在生活中还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想要家庭资产增值,这些误区就需要注意,不然这些看似简单的理财误区就会让你陷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