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保监会发布了一则风险提示,直指“贴条险”有关机构和人员涉嫌非法经营保险业务。而此时,距离这款号称“1元钱的"保费"能换来100元的贴条补贴”的全新“类保险”产品问世,刚刚10日。“你被贴条,我赔罚款”,听似诱人的贴条险,最终将同众多“奇葩险”一起,退出公众的保险消费领域。
1元赔100
“贴条险”引发争议
根据保监会发布的风险提示,指出目前“贴条险”的销售平台不隶属于任何保险公司。同时保监会称,销售“贴条险”针对违法行为提供赔偿,既违反社会公序良俗,也不符合保险原理,有关机构和人员涉嫌非法经营保险业务。
随着“非法经营”的定性,“贴条险”也再度被退至风口浪尖。记者了解到,用户通过一款“OK车险”APP,首次就可以1元价格购买为期一年的“贴条险”,一年内如果被贴条,用户在OK车险APP服务栏中进入“违章代办”服务,处理车辆贴条类型违章,并选择在线支付,系统会自动减去最高100元的罚金部分费用。“贴条险”用过一次即失效,用户可以再次购买,但价格会根据赔付历史而上浮。据称,在3月11日上线后,贴条险销售情况一直很火爆。
尽管“贴条险”有关人士称,贴条险是首个“脱媒”的互联网创新服务,摆脱了“噱头”和“赌博”,但事实上,自“贴条险”问世之始,围绕其所产生的争议就始终未曾停歇。
其中之一,就在于“贴条险”的发起者,并非传统保险公司。按照有关规定,所有合规的保险产品都由保险公司测算、研发并报保险审批或备案,且售卖保险产品的平台也需要保监会许可的经营资质。而“贴条险”背后的上海保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却并不具备研发、售卖保险产品的资质。
这也意味着,“贴条险”其实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保险,而购买“贴条险”的用户和OK车险之间也只存在一种类保险的服务关系,而非法律意义上的保险关系。基于此,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贴条险”本身更多的是属于打监管和法律上的擦边球。
而根据某网站发起的一项关于“贴条险”的互动调查显示,对于这一服务,受访者的观点则显得褒贬不一,其中,47.54%认为其贴合实际,是很有意义的创新;31.15%认为其不是保险,只是商家炒作的噱头;而另有21.31%指出其可能会引起故意违章的逆向选择。“如果贴条可以通过保险产品来分摊风险,那其他的交通违法行为是不是也可以通过保险来解决?”成都车主陈女士表示。
记者注意到,截至3月24日,在OK车险APP中,虽然这款“贴条险”依然未“下架”。不过已无法购买,而相关内页也提示,“贴条险应有关部门要求已经下架”。
创新滥用
奇葩保险被收进“笼子”
如果说,2014年是“互联网保险”爆发的元年,2015年无疑就是其重要发展的一年。
然而,尽管中秋赏月险、情人节脱光险、吃货险、雾霾险、摇号险、高温险、世界杯遗憾险等夺人眼球的奇葩险种对于将互联网保险打造成最热门的互联网金融形式之一,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但由此所带来的争议也始终存在。
其中,不合规已成为这类奇葩险最大的风险所在。保险专家指出,摇号险、彩票不中险带有赌博性质;而高温险、中秋赏月险投保人获赔概率极小,费率厘定不合理,属于暴利产品。确实都存在“噱头”远大于保障意义的情况。“新型保险产品的问世,是保险公司迫于传统产品市场已饱和的竞争压力,从而做出的创新之举,但某种程度上难免激进,产品设计也较为粗糙。”华东政法大学保险法研究所主任李伟群曾在点评此类保险坦言,而部分新型保险产品名称与实际内容不符,也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值得庆幸的是,网销保险乐衷于制造营销噱头,只提收益不提风险的现象已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为了整顿保险产品违规设置以及恶意炒作等行为,去年下半年,保监会连续对五家产险公司发布五道监管函,安诚财险、众安保险、美亚保险等险企在内的六款产品被叫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种奇葩险也已陆续退出公众保险消费领域。
而监管部门对“奇葩险”的“严打”也早已明确。去年6月,中国保监会曾发布的《关于规范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销售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就对产险公司开发销售相关保险产品做出了明确规定。按照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开发的保险产品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保险产品的命名应当清晰明了,且与保险责任紧密关联,不得以博取消费者眼球为目的,进行恶意炒作。
名词解释
什么是“贴条险”?
用户通过一款“OK车险”APP,首次可以1元价格购买为期一年的“贴条险”,一年内如果购买人的车辆被贴条,用户APP服务栏中进入“违章代办”服务,并选择在线支付,系统会自动减去最高100元的罚金部分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