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资管时代正扑面而来,保险市场各方纷纷高调回应,忙圈地忙圈人,集团化冲动难耐。就连来自“第三梯队”的保险公司都在加速集团化步伐,更有甚者,那些尚在排队等保险牌照的社会资本也都在勾勒金控蓝图。
各路资本图谋“全牌照”
随着保险业综合经营趋势的日渐明朗,国内保险集团公司阵容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有人保、国寿、平安、太平洋、中再、太平、阳光、华泰、安邦等九家保险集团。其中,平安所持有的金融机构牌照最为齐全。
平安金控样本的成功,令各路资本蠢蠢欲动。在筹谋集团化之路上,成立刚满两年的前海人寿已经迫不及待。知情人士近日透露称,还在扩张期的前海人寿已经开始谋求集团化发展,“寿险、财险、保险代理、保险经纪、保险公估、保险销售”的集团化布局已经落下棋子。在率先成立寿险和保险代理公司后,前海世纪保险经纪和前海保险公估公司刚刚获批,另外前海财险、前海保险销售这两家子公司尚在等候牌照中。
而另一家最近在保险高管圈高薪挖角的浙江民营上市公司,也意在图谋金融行业“全牌照”。除保险外,民营银行、财富管理、科技、小贷、互联网金融也在其棋局内;来自消息灵通人士的信息显示,来自国内多家大型保险公司的高管们正陆续转投旗下,牵头筹备搭建。
扩张冲动为抢时间点
有想法有计划的何止这两家。据了解,旗下已囊括财险、寿险两张牌照的英大和天安,都在筹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而更多的保险公司选择先设立低成本的保险销售公司或中介公司,而后再进军保险产业链中的其他环节。笔者粗略统计发现,近两年来,国内共成立了数十家保险销售公司,其中大部分为现有保险公司出资设立。
在诸多资本暗自较劲之下,近日频频举牌上市公司的生命人寿,以及拿下国内首个保险养老社区的合众人寿,有望率先竞逐国内第十家保险集团。生命人寿“一财一寿一资产”的集团化格局已经成形,而合众人寿也已经成立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并于去年底拿到财险牌照,其小贷公司也将在不久后开门迎客。
无论是第三梯队还是市场新军,集团化举措所表现出的扩张冲动都是为了抢占时间点。大资管背景下,来自消费者对产品多元化的诉求,以及来自股东对企业超常规增长的愿景,倒逼保险公司不断追求资本投资最优化、资本利润最大化。在此压力下,利用先入优势和已有的能力和资源,沿着保险产业链深入下去,集团化便成为市场上多数保险公司的自然选择。
集团化策略或是双刃剑
国外诸多成功范例,让不少国内保险公司股东们深谙集团化背后的一连串优势。比如,集团资源整合可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可以在不同业务之间共享核心能力和资源,从而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实现多层面的协同,实现客户资源利用最大化。
实际上,设立保险集团公司并不必然产生竞争优势,不当的集团化策略也有可能造成分散企业资源、失去管控能力,反而无法获得竞争力。
在保险公司集团化过程中,拿齐牌照只是第一步。保险业的综合经营,需要保险集团对各业务线的发展和协同承担起重要的战略管控角色,而不仅仅是财务层面的管控和报表合并。在业内资深人士看来,集团化要建立在清晰的战略定位、明确的产业发展路径、充分的核心管理资源及相匹配的管理模式之上,通过产业发展的差异化和多元化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扩张和价值链内的快速布局和业务增长。
“切忌依葫芦画瓢。”一位保险专家说,保险公司成立集团后,须对新发展的业务建立一个合理的增长预期和平衡的盈利预期,避免过于追求快速扩张而带来低质量的甚至是无价值的增长。此外,必须建立严密的防火墙以防范风险交叉传递,避免引发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