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面纱逐渐揭开,其利好行业也逐渐清晰。上周五发布的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及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内有两条直接提及保险业,分别为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及支持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培育发展再保险市场。
上海保监局表示,自贸区建设有助于促进功能型保险机构的聚集,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普华永道中国中区金融服务主管合伙人许康玮分析称,此次上海自贸区所公布的初期政策直接涉及到保险业的不多,但“小口子”下却蕴含了“大打算”,如果这块“试验田”成功,长期来看保险业将从中大大地受益。
而
保监会也于昨日批复8项举措支持上海自贸区的建设。自此,保险业自贸区“试验田”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健康医疗“引进来”
根据目前法律规定,外国保险公司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合资在中国境内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合资保险公司,其中外资比例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0%。
而在此次涉及到18个行业的开放措施中,专业健康医疗保险就占据一席。“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使得外资在此“小众领域”得以开放。
“这或许是因为我国医患矛盾的问题长久以来都比较突出,而作为补充的商业
健康险一直以来在中国发展得都不太好。此次健康
医疗险资的"引进来"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业健康医疗保险领域的服务以及促进更合理的定价。”许康玮表示。
在中国
健康险领域中,美国信诺(Cigna)保险集团和南非的Discovery集团通过合资方式分别持股招商信诺及平安健康险得到健康险牌照,而更多的类似英国保柏(Bupa)及美国安泰(Aetna)等境外健康险巨头目前仅在中国设置代表处,作为第三方管理公司帮助中资保险公司进行产品设计、核保等,借助中资保险公司名义出单。而人保健康、和谐健康等中资专业健康险公司则大多都面临亏损。
上海保监局对此项措施的解读是,允许高端商业健康险在自贸区先行先试,融入全球
健康保险和服务体系。
“这对我们来说是实质性利好。我们当然也有想法在自贸区内成立中国子公司经营健康险业务。”一位境外健康险公司中国代表处的高管表示。而信诺相关人士也对本报表示,境外健康险机构即使借助上海自贸区进入中国市丑如何能够适应、了解本土市场仍然是个挑战。
安盛保险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颖晖称:“其实只是设立专业健康险公司是没有用的,而是需要理顺整条健康产业链,包括(外资)医院、国际网络间结算的便利性、流动性、健康管理机构、专业中介等等。对此,我们还是拭目以待。”
而许康玮表示,此次上海自贸区的开放措施中也同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这其实是与外资在健康医疗保险领域的放开呈配套措施。而如何能够在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撬动和改变整个健康险领域的现状还有待观察”。
再保险“走出去”
与医疗健康保险“引进来”不同,需要在全球分散风险的再保险急需的是“走出去”。此次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中,“支持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培育发展再保险市潮成为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的一部分。
上海保监局表示,此措施使自贸区内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的开展条件更加成熟,沪港、沪台合作潜力巨大。
“这其实是和人民币跨境使用先行先试的大背景捆绑在一起的。目前再保险大多还是在境内开展,遇到人民币标价标的再保业务,如要向境外机构进一步分保,则需要外汇审批,包括保费的分出以及赔付的摊回,会影响业务效率。而如建立人民币跨境再保险账户,则会加快再保险业务效率,并使险企免受汇率风险的影响,能够进一步加强上海再保险中心的建设。”许康玮表示。
其实,早在2012年,目前唯一一家中资再保险机构中国再保险集团就在上海开设了“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账户”,而上海保监局方面近年也一直在推动在沪再保险机构与香港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以及与中国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有关人民币清算协议的签订。
保监会8措施支持保险“试验田”
另外,昨日从上海保监局了解到,包括以上措施,保监会对于上海自贸区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共对上海保监局提出的有关事项作出8项批复。
除上海自贸区方案中已体现的2个外,还包括支持保险公司在自贸区内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上海研究探索巨灾保险机制;支持自贸区保险机构开展境外投资试点,积极研究在自贸区试点扩大保险机构境外投资范围和比例等。上海保监局人士对本报表示,这些在如今的方案中还未体现的保险业政策或许将在之后自贸区的细则中加以落实。
上海保监局表示,自贸区建设为保险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保险业改革创新也将为自贸区建设注入新内容。保监会将在合作备忘录框架下不断赋予自贸区保险改革创新以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