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
保险试点有助于正处于低谷期的国内寿险业发展。目前,除上海外,不少城市也相继提出试点申请。有保险公司内部估算,若试点在全国范围实施,每年至少能撬动1000亿元以上的新增保费收入。
已论证了六年多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始终未见政策落地。不过,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6月上旬中央政策研究室派员赴上海调研试点准备情况。据参加调研座谈会的保险机构负责人透露,试点最终方案有望在年内确定。
“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是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意见中促进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头项目,是指投保人通过购
买保险公司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从而享有个人所得税款递延优惠的一种养老保险安排。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此前上报的试点初步方案已基本得到国税总局的肯定,目前正在等待财政部最后批复,试点最终方案在年内敲定的可能性较大。无独有偶,
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近日在陆家嘴论坛(官方站)间隙亦向媒体表示,“今年试点应该有望实现。”
根据之前上报的方案,试点的产品定位为“契约型”,产品形式为万能险、分红险;税收递延模式采取“税基递延”型,即在缴费及收益阶段免税,领取阶段再根据当期税率表缴税。据知情人士透露称,目前,参与首批试点讨论的保险公司已经设计出三种候选延税方案。
这三种方案分别为:第一,缴费税前扣除,设定每月缴费上限。每人每月最高缴费1000元,享受延税额度由每个投保人实际税率决定;第二,缴费税前扣除,设定每月享受税延上限。每人每月最高享受200元延税,缴费额度由每个投保人实际税率决定;第三,缴费的一定比例可抵扣当月个税,设定抵扣额上限,设定缴费的20%为个税抵扣额,抵扣当月个人所得税,最高抵扣200元。
不过,不排除最后确定的方案中,涉及缴费额度等细节会有所调整。据了解,国寿、平安、太保、长江养老等多家中资保险公司参与了首批试点讨论。即便没有参与到首批讨论的,诸如大都会人寿、工银安盛人寿等外资公司亦积极准备,力争尽快参与其中。
在业内人士看来,试点之所以迟迟未推,主要的障碍是影响当期财政收入。但当前老龄化日益严峻、养老金整体储备不足的局势,亟待需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来缓解社保的支付压力。大都会人寿中国首席执行官贝克俊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就表示,税延可以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即刺激企业安排企业年金、消费者购买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虽然可能会牺牲政府当前的财政收入,但可以解决长远的养老财政负担。
而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今年陆家嘴论坛上发言时也明确表示,“欧盟一些国家的困境表明,政府在社会福利和公共支出上承诺过高,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而大力发展商业养老和
健康保险,建设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政府未来的财政负担。”
并且这一试点亦有助于正处于低谷期的国内寿险业发展。目前,除上海外,不少城市也相继提出试点申请。有保险公司内部估算,若试点在全国范围实施,每年至少能撬动1000亿元以上的新增保费收入。
除此之外,试点也可以为未来的资本市场迎来更多的长期资金。按照业内人士的预测,作为商业性险种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在投资运作方面与企业年金可能相似,由此也会为资本市场带来可观的资金增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