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进入六月以来,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社会化大门已经开启,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是否真正做好了准备,可能还是见仁见智。
一方面,保险资管需要从过去的“受托”关系向信托关系转化,即与投资者的关系必须市场化;另一方面,保险资管是否已经建立了市场化的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和人才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通道业务看风控与创新
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保险新政”及银监会收紧相关政策,保险资管公司非常热衷于做通道业务,个别公司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即有五、六百亿的规模。业务部门自然是摩拳擦掌,因为不费什么成本就能得到千分之三的通道费,如果按信托的奖励标准,千万富翁唾手可得。
但历来强势的银行会慷慨地给保险如此多的“小费”吗?仔细分析业务链条后,笔者建议业务部门只做“存款类”通道业务,而审慎介入信贷类通道业务(模式是银行的理财资金通过保险资管购买单一信托、再定向融资给银行指定的企业)。
原因很简单--风险大且不可控。由于存在两重通道费、且理财资金成本明显高于存款,因此一般的企业不会接受这个“高利贷”,只有信用相对较弱的企业才会接受,而保险资管公司对融资企业的信用变化不了解。这实际上成了“中国式次贷”。
在这个业务链条中,信托公司根据《信托法》可以免责;银行通过通道业务实质上转嫁了部分风险给保险资管。有人说,我是根据银行指定、协议中也明确了不担责任,不应承担风险。但事实上,协议中存在太多似是而非的内容,如银行承担责任的前提是乙方(保险资管)合法合规。但没有法规证明保险资管有资格购买单一信托,
保监会仅是口头上允许创新,并没有文件说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接受银行的指令(往往不是主协议的附件)也不见得符合协议要求的勤勉尽责。可见,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保险资管能否免责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至少全免很难。
这表明,尽管保险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但是否对风险有准确、全面的评估,还是个待解的问题。如果保险资管不能有效控制好风险,那么这种盲目的创新是难以持久的。对于保险资管而言,不创新无疑是没有出路的;但创新中漠视风险,也无疑是不可取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的保险巨头AIG不是由于传统业务、而恰恰是因为大量介入创新型的CDO及其衍生品而最终坍塌的。可见,如何在发展和风控中取得平衡,这是保险资管市场化后的首要命题。
为何不能发“投连险”?
有个保险品种叫做“投资连接险”,按规定只能保险公司开展此业务,更早前甚至只有寿险公司可做。保险资管机构作为专业化投资机构应该更适合做这产品。投连险有一定的保障功能,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把投连险分为A、B两部分,类似于现行的分级产品,A端为
人寿保险部分,直接由集团内寿险公司负责;B端由保险资管公司负责管理。如此炮制,投连险就成了保险资管公司业务发展的蓝海。
保险资管介入公募,主要还是为了解决一个产品的合法性问题。但这需要证监会给牌照,而投连险是保险业自己的事情,尤其是在看到信托业规模远超保险,而保险业又在为保费负增长烦恼时,为什么不给保险资管以保险业内的政策倾斜呢?
另外,一个延伸的问题是,保险资管开展公募业务的切入点究竟在哪里?与现有的公募、阳光私募相比,仅以股票投资而言,保险资管的优势并不明显;但比较优势上,保险资管以资产配置能力、信用及风险管理能力见长,且擅长于“以固定收益为主、股票投资与另类投资为两翼”的格局。换句话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公募业务,在产品线上,应以中低端风险产品为主,如混合型、保本型、债券型、货币型基金为主。
以笔者愚见,如果保险资管公司下大决心成为中国的“比尔·格罗斯”,那么前景无限!如果想成为彼得·林奇,那么收获的也许是难堪!
放松管制是市场化的政策基础
投资多元化是保险资管的优势,但事实上保险资管拓展每一项业务均落后于市场。2009年,中国
保监会132号文即允许保险资金投资无担保债,外界均视为利好。但由于132号文要求所投资的无担保债券必须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结果除铁道债、国网债外,绝大多数采用“簿记建档”方式发行的无担保债因不合规而不能投,即使是二级市场的无担保债也必须满足公开招标方式才可以,这实际上是“放而不开”。这个问题直到2012年的“保险新政”落地后才解决,颇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味道。
今年以来,中小板、创业板很火,当初的PE赚翻了。但迄今为止,险资PE还在家门口徘徊,尽管法规上已允许险资投资PE,但在投资前仍需资格审查。另一方面,随着IPO波折四起,PE第一阶段的辉煌应已过去。在此情况下,险资PE的尴尬无以复加。类似的例子还有股指期货、融券交易等,保险资金始终是“只闻楼梯响”,不见政策最终放开。另外,房地产15年牛市也几乎和险资无缘(当然也有胆大的公司以自有物业名义大发横财)。
笔者认为,根本的问题可能还是
保险监管部门解放思想不够,总担心“出事”的监管理念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的;对于资本市场出现的新事物,小平同志曾说“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不试怎么知道风险、不试怎么能取得创新中的风险收益?监管部门总是“一等二看”,总是希望看准了后再说,白白错过了大好机会。
总之,保险资管社会化,首先要市场化;还有风控和创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强。但最为关键的基础还是监管的市场化。如果监管思维还停留在“简政放权”的层次上,那么保险资管的市场化可能还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作者供职于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