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到银行准备办理存款手续,却糊里糊涂听从了热情的“银行工作人员”的推荐,购买了收益比存款更高的“理财产品”,后来才愕然发现,自己毫不知情地购买了保险产品,若此时退保将损失大量的资金!
随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临近,全国各地消费者纷纷晒出了自己遭受误导购买保险产品的真实案例。根据近一年广东保监局开具的行政处罚决定发现,广东省(深圳除外)的多家保险公司因个险销售违规而被罚了20次以上。基于个险销售误导现象频发的现状,广东保监局为广大市民支招“如何避免被误导”。
案例1
电话推荐“存款理财产品”
疑点:重在介绍高收益
日前,市民李小姐报料称,她此前曾因喜欢某银行信用卡办卡的赠品,填写了申请资料,由此在该银行留下了自己的信息。近期接到该银行工作人员来电,告知可以提供给她一个优惠活动,即每月在该行存款不超过800元,连续存款8年,可以获得18%的利息,而且可以获得一份保额很高、覆盖范围很广的保险。她当时对工作人员说,在电话里听得不太清楚,要求对方发邮件向她详细介绍,但工作人员却说,该活动仅针对她这类的贵宾客户,只通过电话一对一介绍,不在柜面宣传,所以也不能发邮件介绍。
尽管没有接受该“优惠”活动,李小姐对这样“听起来很美”的活动还是心存疑惑,直至随后被一朋友提醒,该活动听起来有销售分红险之意,她才恍然大悟,庆幸自己没有“被购买”保险产品。
案例2
推荐比定存划算的“理财产品”
疑点:自己从未签署投保确认书
近期,在新浪网财经频道推出的“金融投诉曝光台”中,不少网友“吐槽”了自己遭遇过的被误导购买保险产品的事件。以山东的尉女士为例,2011年的一天,她准备去银行存钱,在取号等待过程中,一工作人员向其建议:“存银行定期不划算,现有一款理财产品很合适,年收益最低保证4.5%,每年还有2%~5%分红,另外还可以送一份保险。只不过钱是定期,6年之后才可以取,但是6年取出来收益就会少一些,10年是最合适的。”尉女士听了感觉不错,就存了1万元。今年1月,尉女士在续存时惊异地发现,自己买的不是什么理财产品,而是一款10年期英大人寿保险,若提前取款则本金难保。尉女士前去英大人寿沟通,查看保单相关资料时发现,“本人同意”一栏根本不是自己的笔迹,投保确认书也不是她本人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