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很多适合,人们在购买保险时会多关注保费是否便宜,回报是否更高,而对于其暗藏的风险往往容易忽视。那么,对于海外保险,就真的“价格便宜量又足”吗?
已经步入中产阶层的张元一向对理财行业不屑一顾,从不炒股,也不相信保险公司。然而,最近他却和一家投资公司的业务人员打起了交道,周围人问起,才知道原来他对海外保险产生了兴趣。
所谓的海外保险,对于中国内地居民来说一般就是指香港的保险,像张元这样对比过香港和内地保险产品的人很容易产生对香港保险的偏爱。原因很简单,随着A股市场的低迷,国内的理财市场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当人们的投资理财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自然会把视线转向香港或海外市场,除了买楼、买股票,买保险当然也不例外。
事实上,内地人士去香港买保险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内地访客在香港的新造保单保费录得43亿港元,占香港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的11.4%,超过了2011年的9.0%,并且,这一比例近年来一直在增长。
海外保险为啥“便宜”
香港保险行业发展历史长,监管和法规比较完善和成熟,又有多家国际大牌保险公司,无论是产品的丰富程度还是行业的服务水平都比内地有很大优势,这些都是内地人士选择购买香港保险的原因。
可说到底,人们去香港买保险的根本因素还是因为香港保险的保费更便宜、回报更高。香港保险一般会比内地便宜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假设同样是100万元保额的寿险保障,在内地如果需要保费2万元,在香港就只需要1万~1.5万元。
某企业高管Tommy今年40岁,他说:“我打算每年投入5万元保费,为自己购买一份储蓄型的终身寿险,一共缴费十年。如果是购买内地某款分红型产品的话,我到88岁时保单的基本现金价值约为71.7万元,按照假定高等累积红利计算的红利部分为178.4万元,总共为250.1万元;而如果购买的是一款海外保险,那时保单的基本现金价值为72.9万元,稳积存红利和利息就有258万元,再加上特别投资回报的166.9万元,总共的保单价值可达到497.8万元,差距还是很大的。”
确实,海外保险看上去很美。
香港保险之所以“便宜”,与其保费构成有关。人寿保险的保费基本取决于保险公司的三个数据:死亡率(生命表)、费用率以及保单预定利率,与其对应的公式如下:
实际保费=风险保费+附加费用+储蓄保费
在风险保费上,内地大部分保险公司由于发展时间短,数据和经验都不足,更倾向于使用比较保守的生命表,死亡率相对较高,而境外保险公司大多使用较新的生命表,死亡率相对较低,再加上保险产品设计时多是以香港人的平均寿命为准,其本身就比内地人平均寿命要高,发病率更低,这样精算之后的风险保费就变低了。
至于费用率部分,境外保险公司也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一些跨国保险公司,由于其服务于全球客户,巨大的客户量使得产品的体量足够大,管理和服务费用的成本平摊下来也就便宜了。此外,香港的保险公司数量众多,竞争远比内地激烈,这也是各保险公司降低保费吸引客户的原因之一。
而保单预定利率则主要影响保单的收益。内地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的保单预定利率不可超过2.5%,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有限,也很难将产品的收益提高,即使加上分红,也很少有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能超过4%,近几年股市的低迷更是火上浇油,各家公司投连险首当其冲,分红险也不能幸免。尽管保监会已经逐步放开险资购买信托、银行理财产品的限制,但某保险公司内部人士认为,其对保险产品整体的收益影响有限。
相比之下,香港保险公司的投资品种就丰富多了。其投资区域遍及全球,一些无法直接参与的海外项目也有保险公司的身影,在资金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上,香港方面凭借其市场成熟程度等资源优势依然占优。如此一来就带来了储蓄型寿险更高的收益能力,据香港的一位寿险顾问介绍,多数产品的年化收益率都在5%以上,长期性的储蓄型保险能达到7%~10%,甚至有超过15%的投资型产品。
除此之外,香港的重大疾病险所包含的疾病种类一般都在50种以上,甚至有的产品超过60种,而目前内地很少有超过40种的重疾险种,像自闭症、原位癌、严重哮喘、艾滋病等内地保险产品几乎不包含的疾病种类,在香港的保险产品中也可以轻易找到。
便宜虽好,麻烦不少
香港保险的优势虽然明显,但仍应看到其操作不方便的事实,客观地看待它所存在的风险。
第一个风险就是可能会遇到“地下保单”,即非法在内地销售的海外保险公司保单,比如香港的保险代理人在内地卖保险,这种方式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很多高端客户想买海外保险的心情会被不法之徒利用,花了钱买到的却是无效保单,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投保人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只要是在境内签署并完成投保的海外保险,无论销售者有任何说辞都属于违法无效保单。
购买香港保险的唯一合法渠道,就是投保人亲自到香港签单,这种行为受到香港法律的保护,但要指望内地的法律去监管,就属于无稽之谈了。所幸由于香港的外来投资者很多,相关法律比较严格,内地投保人又多会选择国际大牌的保险公司,相对也比较靠谱,不过,这样也不是万无一失的。
由于个人购买的险种不同,理赔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不同。例如,如果买的是香港的重疾险或健康险,理赔时所需的医院证明往往会与内地保险所需有所不同。通常愿意做中国内地市场的保险公司,如果投保人在内地就医,都需要在指定的医院治疗诊断,或者需要提供三甲医院以上的医生证明。但是由于两地一些条款和用词不一样,医疗判断标准也存在差异,需要患者与保险公司相互沟通,而死亡证明之类的文件,更是需要公证后才能使用。
一旦理赔时保险公司不认同判定标准,就会使理赔过程出现困难,甚至无法得到赔付,这时消费者要面对的就是理赔纠纷问题了。由于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规定,涉案保单持有人必须为香港居民才会受理纠纷,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又没有权力介入涉及保险公司保单条款及收费的事项,也没有权利仲裁赔偿或指令保险公司做出理赔和赔偿,因此,内地消费者处理理赔纠纷时除了必须亲自赴香港打官司,支付昂贵的律师费用外,势必要付出很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而当事人又很可能重病在身,来回折腾更是一种心理和身体上的多重痛苦。
考虑到这一点,如果购买各种消费型保险,比如医疗保险和意外险,由于本身费率就不高,即使内地和香港有差价也十分有限,对于不是经常出境的投保人来说,显然消费型产品还是买内地的比较方便。
目前,喜欢去香港买保险的以高收入人群和经常在香港与内地之间来往的人士居多,他们购买的产品也多偏重于储蓄型保险和重大疾病类保险,从理赔的角度讲,强调收益的储蓄型保险要省事许多,不过,由于险资投资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品,消费者其实还是要面对收益达不到预期的风险,而很多销售人员在为客户呈现保险计划书时也会在预期收益上夸大其词,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比收益风险,汇率风险往往更易被忽视。
由于购买香港保险时一般使用港币,近几年来已出现了明显的“缩水”,2007年时港币还比人民币贵,截至2012年11月9日,1元港币只能兑换0.8元人民币,已缩水20%,如果某内地消费者在2007年购买了香港保险,如今他的保额和投资回报也等于打了八折。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这一情况恐怕还将继续,甚至当出现重大金融风险时,由于内地投保人难以及时掌握境外保险公司的信息,一旦保险公司出现问题也无法立即采取行动。
说到底,保险产品的专业性很强,而且本身极易产生纠纷,投保人如果连内地的产品都没搞清楚,面对更加不熟悉的海外保险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更加没有保障。所以,在没有研究清楚之前还是谨慎为妙。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