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50亿投资才刚刚开闸,城轨产业链上的各投资主体便欲热身起跑。根据专家预计,到2015年全国城市规划交通总投资将达1.2万亿。如何分食万亿“蛋糕”,对产业链上的诸机构而言,是机会亦是考验。
近年来已渗透于基建投资的保险资金,自然也不会错过这道“大餐”。地方财政的捉襟见肘,为险资提供了发行债权计划的参与良机;而随着城轨项目的陆续开工,与之相伴的财产综合保险大单也将迎来激烈争抢。
逾300亿城轨债权“蛋糕”
多个城轨项目虽拿到了准生证,“钱从哪来”却成了地方政府最头疼的一件事。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以往城轨的建设资金中,约30%以上的资本金由地方财政承担,其余则主要通过金融融资方式解决。
手握万亿资金的保险机构,被地方觊觎期待。本报从权威渠道拿到的数据显示,目前保险业已发行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中,城轨项目投资规模大致在150亿左右,占比仅为6.5%,存在可观的提升空间。
而根据“保险资金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投资金额不超过单一项目投资总额40%”的监管规定,目前刚批复的750亿地方城轨项目,所带来的保险债权产品市场规模理论上在300亿左右。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告诉记者,“从长期来看会更多,但具体投资规模还要视实际情况而定。”
但在参与基建投资过程中,保险资金亦非照单全收。近年来在基建债权投资上做得风生水起的太平资产管理公司有关负责人直言,“在项目选择上,我们主要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具有良好偿债能力和稳定现金流的项目;在考虑投资地域时,也倾向于投向政府财政实力和信用较强的地区;此外,也会考虑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起重大促进作用的项目,如城镇一体化建设等。”
不过,亦有保险机构坦言,对城轨中的部分项目不是非常感冒。一家保险机构投资部人士分析道,“比如,地铁建设比较类似于公益事业建设,现金流状况都不是很好,所以我们觉得地铁债权投资计划这块骨头不好啃,并不是保险资金理想的投资标的。所以在挑选项目时,要精挑细选。”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保险资金已从“铁公基”大餐中尝到了甜头。记者获悉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保险业累计发行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近70个,发行金额约2000亿元。其中,今年新增发行金额逾700亿元。
城轨保险大单遭拼抢
相较之下,围绕城轨保险项目的竞争更激烈。一家刚刚参加完江苏某城轨综合保险竞标的中资财险业人士透露,“以城市地铁保险项目为例,一般一个项目的保费就要过亿元。每每有城轨保险项目招标,通常都能吸引到二三十家财险公司参与竞争。”
上述人士介绍说,涉及城轨的保险险种较多且复杂。比如,建设期过程中的建筑工程一切险、运营过程中的车辆及财产保险和公众责任险等。在厘定保险费率时,也需考虑到该地区城轨建设历史数据等综合因素。
保险公司拼抢城轨项目,一方面是趋利所致,另一方面则是看重大项目背后所产生的附加值效应。一家地方财险公司项目经理直言不讳,“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中小公司来说,能够参与一个大型政府工程保险项目,对于提升公司品牌有一定助推作用。”
而近年来发生的地铁事故,也让保险业在处理保险理赔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为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上了重要一课。“首先要在保证有利润的情况下,理性参与竞标,科学合理地厘定价格。其次,要充分与地铁公司沟通,了解风险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风险管控措施。”上述项目经理说。
11月25日,中国人寿分别与南京、苏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和苏州市政府将共同合作设立100亿元规模的苏州城市建设基金。这是险资首次以股权投资方式介入地方经济发展,也是地方政府引入大额长期稳定的保险资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国寿和苏州市政府的合作协议,中国人寿将出资70亿元,以城市发展基金的形式进行股权投资,重点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同时,中国人寿还将积极参与苏州市创建国家级保险创新实验区工作,探索在苏州建设中国人寿大型养老保险社区,共同开展养老保险税延政策创新试点。
而中国人寿与南京市的合作,则集中在支持南京市各项建设,及大病保险、新农合等政策性保险和各类商业保险、企业年金业务等社会保障体系领域。此外,国寿资产还与南京地铁集团、南京河西指挥部签署了配套的轨道交通、“青奥会基建配套项目”投资合作意向书。
根据国寿和苏州签订的协议,由苏州国发创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受托出资人民币30亿元,中国人寿出资人民币60亿元并募集社会资金人民币10亿元,共同设立资金规模为人民币100亿元的国寿苏州城市发展产业投资企业(暂定名)。
上述基金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投资管理,重点投资于苏州市城市战略发展相关产业中具有稳定现金流与资产增值预期的项目。
据江苏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业内人士分析,此次合作意义重大,既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建设,也为保险资金找到了一个长期稳定、风险较低的投资方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