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保险资金运用强调收益稳定和安全,必然会对诸如股指期货、期权等避险工具存在大量需求,进而成为稳定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同时,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能够提高市场效率,成为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力。因此,无论先天特性还是市场需求,保险资金都理应成长为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而近10年保险投资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这一点。
“大约10年前,保险资金在国内证券市场的运作形式和所发挥的作用受限颇多。”人保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与投资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凌秀丽表示,“但其后随着投资领域的不断拓展,保险资金的投资比例明显上升,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到现在,保险机构在证券市场的投资形式、比例、规模和范围出现显著变化,已成为国内证券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
资产管理公司带动投资专业化
2003年以前,保险资金在证券市场的运作形式和作用并没有实质性突破。随着可运用资金规模的扩大及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如何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对证券市场的推动作用,逐渐受到保险行业与证券市场的重视。
2003年7月16日,中国人保率先在上海发起并设立了国内第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同年11月,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也在北京成立。中国保险业财险和寿险的龙头老大纷纷成立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标志着保险资金运作形式进入了崭新阶段。
到目前为止,保险资金运用出现了三类模式:一是委托其他机构进行资产管理,二是在保险公司内部设立投资部门,三是设立全资或控股的资产管理公司。
国际保险资产管理经验表明,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采取完全依靠外部委托管理保险资产的管理模式,很难有效控制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采取内设部门的管理模式对保险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准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构成了较大限制。与以上两种模式不同,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模式弥补了内设投资部门以及委托外部投资机构管理的不足,在引入市场竞争、提高投资收益的同时,通过建立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双层风险监控体系,降低投资的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比较有效地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
近年来,随着金融活动的专业化和复杂化,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保险资金和第三方资金已成为国际保险业的一大发展趋势。在登上世界500强榜单的34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中,有80%以上是采取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模式对其保险资金进行管理的。
随着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不断涌现,保险机构专业化运用保险资金的能力不断提升。发展到现在,国内共有“12+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已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主要载体。
投资领域以渐进方式拓宽
在凌秀丽看来,中国保险资金运用大体经历了从“放松监管”走向“严格监管”、再走向“科学监管”三个阶段,现在投资领域正不断拓宽。
上世纪90年代初,整体而言,中国的金融业监管显得过于宽松。在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保险资金的投资领域几乎不受限制,保险资金大量涉足信贷、房地产、期货和实业。但发人深省的是,由于管理不善、风险控制薄弱,这种局面给保险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其后,保险资金由原来的“四面出击”向国债和存款集中性收缩。这样的趋势使得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大幅降低,却剥夺了保险公司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和捕捉高收益投资机会的权利,严重制约保险资金运用收益和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的提升。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2004年以来,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以渐进的方式重新放宽。
监管部门根据各领域风险度的高低,采取了有选择性“开闸”和逐步放宽比例上限的稳健策略。主要表现在:1999年10月,保监会批准保险资金可以通过投资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股市;2004年10月出台《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机构直接从事股票、可转换公司债等股票市场产品交易,并于2007年7月将直接投资股市的比例由原来的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5%提高到10%(目前,股票和基金投资比例合计不超过20%);2010年9月,保监会批准保险资金可以进行不动产投资和未上市股权投资;2012年6月,“保险投资新政”征求意见稿再将投资渠道拓宽到银行理财产品、券商集合计划、信托计划、金融衍生品等。
凌秀丽认为:“与其他投资机构相比,现在保险机构的投资渠道最宽,范围最广。”
比例明显上升 规模逐年扩大
尽管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保险业已尝试将资金投资到有价证券等领域,但由于管理人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该阶段对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1994年起,大型保险公司先后设立独立账户进行有价证券投资,并接受第三方资金管理的委托,但保险机构运用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的金额仍有限。
资料显示,1999年1月底,全国保险机构投资者的证券投资金额约为120亿元,占银行存款的18%。1999年后,股票和基金投资占其总投资额的比例大幅提高。
这一点在2004年以后尤为明显——2004年该规模为7%,2011年3月末达到13.8%,在2007年的牛市中曾逼近30%(2007年末,这一比例为27.12%);债券基本维持在45%-60%之间,2012年7月末为45%;银行存款比例大幅下降,2004年为47%,到2012年7月末减少为34%(牛市中这一比例更小,2007年末为24%)。
另一方面,随着保险资产规模的大幅增加,可运用资金规模也相应增大。保险资金投资债券的规模在2005年只有6781亿元,2007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753亿元),目前为2.7万亿元(截至2012年7月末);投资股票和基金规模在2004年仅为810亿元,2005年首次超过1000亿元(达到1099亿元),2007年达到7247亿元,目前为7444亿元(截至2012年7月末)。
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保险机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市场逐渐完善,保险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的规模是逐步提高且将维持较高水平的。以美国为例,上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其保险机构投资于证券市场的金额占比很低。但1951年以来,美国保险机构在证券市场的占比基本维持在10%左右,最高年份高达18.9%。可见,保险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规模必将经历一定的发展历史。与之相比,目前中国保险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占比仅为2%,无疑具有大幅度提高资金规模的潜力。
稳定市场功能有待加强
自2005年开始,政府相关部门逐步放松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比例的管制。数据显示,2005年,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允许比例仅为1%,2006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上调到3%,后来进一步提高到5%。2007年,拥有股票投资资格的保险机构,其投资A股股票比例由占上年末总资产的5%升至10%(目前该比例是股票和基金合计不超过20%),保险机构进入证券市场的资金总量出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投资基金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基金资产净值由2005年底的4694亿元发展到2007年底的32756亿元。
凌秀丽也谈到了发展中的不足。2005年-2009年,中国的证券市场出现了暴涨暴跌——上证综指在不到两年半(2005年6月-2007年10月)的时间内涨幅超过500%,继而又在1年左右(2007年10月-2008年10月)的时间里跌去73%,而此后又呈现单边上涨行情,在不到1年(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的时间内涨幅超过100%。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股指波动幅度之大,不仅创国内证券市场建立以来的动荡之最,在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中也极为罕见。由此可见,保险机构、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推荐阅读: